《从历史看组织》一书是著名学者许倬云谈中国历史上的组织制度以及各朝宰辅功过的口述录,讲述的年代从先秦开始直到清代。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将各个朝代的组织经验和管理技术娓娓道来。作为一本联系古今的图书,我们通过阅读该书能够从古代治国的历史中汲取可供参考与咀嚼的经验,对于现今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也颇有受益。
2018年以来,半月谈关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报道引发了基层与高层的高度关注,打响了基层治理的品牌。但是半月谈基层治理稿件散见于每一本期刊或者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是一种碎片化传播,尚未形成规模集中效应。? 为了进一步扩大半月谈基层治理品牌的影响力,可将有关刊发基层治理稿件重新编辑集结成书。这样既可以重新放大稿件的影响力,塑造一个图书品牌,也为基层干部、有关专家学者提供新的观察范本。? 一个群体,牵动基层治理的痛感“神经”,29篇文章,图文并茂,严肃又活泼生动描绘基层干部问题现状;? 一份清单,“基层十大痛点”引发共鸣,37篇文章,梳理提炼出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十大痛点”即: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庸懒干部、典型速成、政策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
《青年》突出青少年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救国救民和改造社会的人生理想,以及在勤学苦练、蓄才储能的奋斗中所表现的坚强意志;充分说明如何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的深厚影响;充分体现在当时历史条件和特殊环境下,他的活动,他的思想,如何随时而进,及其发展脉络和规律;突出一接触新的文化、新的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注重身体力行,注重从事新的社会实践,开始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情况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艰苦的探索,从而有了思想萌芽暨思想形成的开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消除“左”的和右的思想影响,凭事实说话,以史料为依据,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真实实的青年奉献于世。
《毛泽东轶事》一书作者刘继兴是作家,文史学者,传媒资深人士。本书收录有关毛泽东的趣闻轶事60则,如,揭开毛泽东用兵如神之谜,揭秘毛泽东最高领导地位的确立过程,毛泽东五评《金瓶梅》,毛泽东为何推崇屈原,毛泽东为何让王洪文读《刘盆子传》,毛泽东八评赤壁之战,毛泽东评点最多的古人,毛泽东是如何处理礼品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幽默诗,毛泽东最爱读的一部幽默小说等等,从中感受领袖的智慧、简朴、谋略、为人、待物等诸多方面,展现了鲜为人知的一面。本书经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通过,集权威性、可读性为一体。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毛泽东的一生,起点是韶山,终点是北京。83年的时间里,他行走在中国广阔的版图上,而北京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站。本书聚焦1918年、1919年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的三次北京(北平)之行,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合,采用时空交错的视角,追寻毛泽东在北京的活动足迹,挖掘当时当地的风云际会和名人往事。从1918年到1949年,从北大红楼到西郊香山,从八人合租、共盖一被,到入住双清别墅和中南海,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正值鼎盛的中年,这三十一年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通过具体地图的展现,向人们展示毛泽东与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