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说略(增订版)》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 三洞四辅 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本书从中国历代典籍中辑录了有关传统医学经典数十种,系统整理了传统医学中健康调理的主要理论和实践经验。全书内容包括《抱朴子论》《存神炼气铭》《叩齿诀》《临目诀》等典籍,全部内容按古籍整理方法进行了新式标点校勘,为当代各界人士研习与研究传统健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典籍。本书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本套书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金刚经、 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13部佛经,结集,外包装一函套,整体推出,以追求整体性效应。
《道藏说略(增订本)》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赵朴初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 《赵朴初文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赵朴初一生的重要著述,反映了他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体现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主党派工作和宗教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朴初文集》分上下两卷,收录了赵朴初1942年至1999年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文章、信件等共297篇、100余万字,部分内容系首次公开发表。
汉文《大藏经》是汉译佛教经典与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撰写的佛教著作的总汇,卷帙浩繁,内容赡博,所涉及的领域也极其广泛,是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宝藏。本书系统又详尽地考释了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的源流及大略,内容分经录、教史、传记、宗系、纂集、护法、地志、杂志等八大部,共收录佛教文史类典籍二百三十部二千四百五十八卷。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 1716)在世时发表的唯一一部大部头著作。书名为谈神,实为着重阐述 几乎困扰着整个人类 的 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 或 人的自由 问题。这部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显示世界上的罪恶并未与上帝的美善冲突,尽管 存在 一些罪恶的事情,这个世界仍然是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全书正文由上中下三编构成。上编的中心内容是对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这一命题的论证,并在此论证的基础上阐明上帝的善和正义。中编论证了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上帝的预先规定的一致。下编则论证道德的恶与形体的恶,即罪与罪过。
《中国道教神仙谱系史 第1卷》 本书对道教神学、道教神系、道教图像、道教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有关资料、图像的搜集,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的成果,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考察、研究道教的神仙谱系。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要从历史存在和学界认知的比较分析中,梳理出中国道教的根本,把握道教的真精神,肯定道教的信仰,揭示了道教与中国文化是同源同根同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主体,从而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信仰史,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信仰史。 《中国道教神仙谱系史 第4卷》 本论集由曹顺庆教授从教四十年来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共同撰写,通过学生就读期间的实际体验及其以后的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经历,以具体而生动的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以下简称《中华藏》,1982年在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支持下立项起步,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成《中华大藏经》编辑局进行编辑。1994年编辑完成。全书由中华书局历经三年出版完成,计107册。集历代藏经之精华。 《中华藏》采用的重编影印的形式,与排印本相比,忠实于底本的优势,起到反映刻本面貌、可供研究刻本状况之功;与单纯影印本相比,它又吸收了排印本校勘的优势,把历代主要藏经行文差异汇校在一起,是读者得持一本览全局之效。也就是说,《中华藏》汇现代印刷科技之便利,积十数年孜孜校勘之苦功,使得它在写本、刻本、近现代印刷本、数码本这一汉文大藏经的发展序列中,位于近现代印刷本的优选端,从而在汉文大藏经发展目前,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地位。 汉译佛教典籍,绝大部分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期
该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组织24位同事共同编撰、梳理的1949年以来中国学者对五大宗教及其他新兴宗教的研究成果,并邀请了11位学者对不同章节进行了细致审稿,紧扣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考虑到跨学科、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完善了自身的科研组织方式,促进了宗教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及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学术 传帮带 的作用。 该书着力于对宗教学领域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总结及回顾,开展了多视角和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在编撰过程中,跨学科的融合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学科基础建设也更加扎实,对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宗教学学科视角。
在古印度韦陀文献里,属于古史的作品有两类:一类是以某个人物或王族为中心的史书, 有代表性的就是《罗摩衔那》和《摩呵婆罗多》;另一类即往世书,所述史事从鸿蒙开辟到人伦化成,人神鬼怪、地狱天堂无所不包,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宇宙古史”。主要的往世书有十八部,其中尤以《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为尊,而且流行 广,影响也 。《薄伽梵往世书》共十二卷,相传为古印度大哲毗耶娑天人所撰。由于原作篇幅过长,又是诗歌体,不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译者多考数种梵、英版本,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压缩,采用章回体形式进行述说。
本稿为学术辑刊《梵学》(Studia Indica) 辑。《梵学》于2021年由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 文献研究所筹备,以印度学、 学为主要领域,兼及丝绸之路沿线相关的古代与近现代研究。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 文献研究所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首任主任段晴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推动我国印度学、 学的研究发展,在 外学界获得广泛赞誉。因在辑刊筹备的过程中,段晴老师不幸于2022年3月26日离世,《梵学》 辑遂改为段晴纪念专刊,副标题为“段晴教授纪念专号”(Special Issue in Memory of Professor Duan Qing)。分上下卷,上卷450页(中文),下卷300页(英文)。本稿 前列有范晶晶教授整理的《段晴教授著作目录》,另外收入了《梵藏汉〈圆满譬喻经〉——新发现钢和泰任教北大时的梵语教材手稿》《勃延仰的行迹——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于阗语文书为中心》《汉语文书中的于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国内学术界对奥义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首 部专著,也是国际学术界对奥义书进行研究的部头最大的一部作品,包括第一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自然的精神”、第二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自由的精神”、第三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本真的精神”、第四卷“奥义书的观念与实践”、第五卷“奥义书思想的影响”。不仅对主要的奥义书参照梵本进行了重译,尽量根据学界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弥补旧译的不足;而且对奥义书思想与吠陀、梵书思想的源流关系,及其对印度各教、各派思想(尤其是数论、瑜伽派和佛教)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详尽的分析;并根据思想发展的自身逻辑,对本来十分含混暧昧的奥义书思想进行了细致、精确的疏理、阐释,使其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轮廓,呈现为一个历史的有机整体;还力图阐明推动奥义书
《炁体源流 道家养生经典辑录 增订新版(全2册)》 《炁体源流 道家养生经典辑录 增订新版(全2册)》 中国古代关于道家的典籍繁多,一般人哪怕穷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尽观全貌。本书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精选毕生所集道家经典,如《道藏》等诸多道家原典中的经典篇章,配以直观形象的绘图,以及精准实用的注解。为普通人了解道家文化、修身养性,省却不必要的参访功夫,实为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繁体竖排。此次再版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许理惠道长主持修订,增补米晶子道长的手稿,修正旧版存留的诸多问题。“炁”化三清,“體”能载道,“源”乃先天道统,“流”为老君法脉,书名故曰《炁体源流》。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哪些堪称经典,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是研究佛教的书?为满足广大佛经爱好者阅读经典佛经的愿望,赖永海编著的《佛教十三经(附经折装乾隆手书心经共10册)(精)》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即《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十三经(附经折装乾隆手书心经共10册)(精)》。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布依族卷侗族卷仡佬族卷)》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研究了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从文化、仪式等角度,阐述了布依族卷、侗族卷、仡佬族卷等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历史和现状。
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金陵本”;欧阳竟无大师领导支那内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藏要本”。“唯识学丛书”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藏要本”的则用“金陵本”。唯识学所宗“论”有“一本十支”之说,“十支”为:《摄大乘论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显扬圣教论》《辩中边论》《庄严经论》《唯识二十论》《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分别瑜伽论》(未译)。
佛教图像自汉代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在富有特色的中国文化背景中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于向东著的《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上)》是“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图书中的类型史之一,根据中国佛教图像大乘化、多样化、本土化的主要特点,从图像生产、构成、传播三大场域对中国佛教图像文化史作系统的解释和重构。本书主要包括“东汉、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图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图像”两大部分内容,前者分析了中国早期的佛教图像,后者则叙述了中国佛教图像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历程。通过对对佛教图像的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图像自身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