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中国佛教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古时期的黄金时代,而本书更强调前近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性,并希望纠正长期以来对后世佛教衰乱假象的迷思。在该书中,作者描绘了禅宗如何演变为当时的一支主流宗派。这一著作是对17世纪中国佛教复兴的一个全面研究。
国家、文明与世界宗教 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为建设 现当代外国研究平台 而设立的一项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课题,由哲学系、宗教学系、历史系、社会学系、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十几位学者协力承担,共同写作。本书便是这一重大课题的初步探索成果。 本书共十五章,分三篇。上篇 全球宗教格局观察 ,从国内外理论界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世界宗教人口数据与全球宗教格局态势,揭示国家、文明与世界宗教的复杂关系,并反思世界宗教在全球化时代对不同的社会、国家、文明的重要影响。中篇 宗教文化传统钩沉 ,从多学科视角探讨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对国家、社会乃至文明形态的深层影响。下篇 政教关系问题研究 ,堪称当代世界宗教、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的焦点话题,致力揭示世界宗教对不同
《中国古代神话》是由神话学专家袁珂撰写的*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羿和嫦娥的故事等对中国神话作了*全面、完整的讲述。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及古人生活面貌的好书。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诸神的起源》是著名学者何新利用文字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找到了其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打通众多神话的源流,挖掘其真相:龙的动物原型竟是蜥蜴及鳄鱼,凤的动物原型竟是鸵鸟,伏羲、黄帝、炎帝、祝融竟都是上古太阳神的名号 这些重要发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可以说,《诸神的起源》问世数十载,捍卫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和崇拜,传统宗法性宗教、道教、民间宗教,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由国外传进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论述了各种宗教的起源、发展或传人、传播的过程,各种宗教的教义、教派、仪式、仪轨等;各种宗教之间、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锋、融会。本书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时空交错的理论体系,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特色,探寻中国文化之根。
《黄庭经》系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开始流传的一部道家重要典籍,得到了王羲之等古代大书法家及大政治家、大文豪的重视甚至崇拜,对后世道家流派及民间影响深远。本书包括三部份,上篇为《黄庭经阐微》,共四篇文章,讨论两部《黄庭经》的撰成年代,相互关系,并探讨它们的修行法门,及其对汉代《太上灵宝五符序》、《周易参同契》、东晋上清派存思内神守一法、金代全真教以黄庭为主等修行法门的影响。中篇为《黄庭内景玉经古注今译》,下篇为《黄庭外景玉经古注今译》;中下二篇是以全文注、译及校正经文为主。在注释方面,有古注有今注,古注摘录务成子注及梁丘子注全文,亦兼采冷谦、石和阳等人之注。今注则以析述字义、句义为主,其后并有全章之白话翻译。旨在使其简明易读。
本书以张王、祠赛社会、祈雨、祠神信仰传播、正祀与淫祀五个个案为例,将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置于唐宋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全面考察祠神活动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及其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检讨并纠正了前人的若干观点,如正祀、淫祀二元对立,商人是祠神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社首与会首混淆等,将国内外的同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书为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为推动学术界三教关系研究而编辑的一部参考资料选编,填补了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资料的空白,为学界了解儒释道三教关系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长远的史料价值。 全书挑选了有关三教关系研究的论文共40篇,主要选择自民国以来直至现代学界有关这一专题的研究论文。所选论文来自国内和港、台学术刊物,另外还有少数出自对儒释道感兴趣的国外汉学家之手。论文作者有前辈大家,也有近年来活跃于学界的新秀。编选的主题按照三教关系、儒释关系、儒道关系、道释关系等来分类,意在反映三教关系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我父亲这些绝大部分未曾面世的手稿时,有两点令我惊叹不已。一点涉及时事与长远分析之间关系,特别是与本卷选择的文章所揭示的长远分析之间的关系。二点表面上看与写作风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写作风格所揭示的思考过程有关。 这其中很多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发言稿,另外一部分是手稿)都完成于越南战争期间,即我父亲积极参与日常抗议活动期间。他的贡献不在于他提出了反战的论点,而在于他把战争放在了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制、可能的抵抗形式的发展这个更宏大的框架下。他对事态的发展程度所作的某些判断今天看来或事后看来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正确,比如,正式场合的压抑的程度,或者,经济体系已经无法继续生产了。但是,基本的分析仍然正确。我认为,发展一种激进的社会批判在今天看来或许更为重要,而
本书为四川民国的著名学者袁焕仙先生的主要著作结集,共十一部:《榴窗随判》《黄叶闲谈》《中庸胜唱》《灵岩语屑》《酬语》《 心经 三讲》《通禅与王恩洋》《东方学术界之函讨》《统说 庄子·齐物论 》《高山佚韵》,以及《国是主张及宪法意见》等。 本书所收录篇章,都是根据现仅尚存的雕版所精校。本书的出版,将会对四川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有所呈现。传统治学,蜀人治学,所谓“圆融三教”,但究竟如何“圆融”,如何“以佛释儒”“以儒解佛”,这是中国哲学的大问题,尤其作为蜀学的一大特征,究竟蜀人之学是如何进行的,后人的时时提念但又常常似是而非。本书就以此为展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学方式详细的展陈于前。而本书的另一价值,是袁焕仙先生及其门人弟子的参学活动,其学、其说、其行的详细记载,也使得本书具有*高的史料
牟钟鉴、张践著的《中国 通史(上下修订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 的各种 ,包括原始 和崇拜,传统宗法性 、 、民间 ,由国外传来的 、 、 教及少数民族的 信仰;论述了各种 的起源、发展或传入、传播的过程,各种 的教义、教派仪式仪轨等;各种 之间、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锋、融会。本书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时空交错的理论体系,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特色,探寻中国文化之根。
本书以厚重的哲学史功底和深邃的哲学理论眼光,对《圣经》的全部经文做了系统、精辟、有创意的哲学解释和全景透视,使理性与信仰、真理与启示、拯救与历史、神学与科学融会贯通,书中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可使有理想之人持定心志、开阔视野。
中国古代欧亚移民与外来文明( 夷教 )的关系,是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也是大众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本书从历史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入手,刻画了移民与外来宗教之间的关系,特别从宗教学理论与实践这一视角说明了移民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适应和融合,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几个篇章既相互独立,又由共同的问题意识一以贯之。笔锋在历史文献、社会思潮、宗教族群等多个维度上挥洒自如,是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著作。
《禅宗语录鉴赏辞典》是一部中型的佛学类鉴赏辞典。全书共54.5万字,由武汉大学教授、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麻天祥先生主编。禅宗语录,言简意赅,极富意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鉴赏的文学作品。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经典且具有启迪意义的语录和案例,加以分类,并进行赏析。为便于读者理解,每篇语录均有注释和鉴赏。为增大图书内容信息量,书后还有相关附录。
本书概括介绍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民间宗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根据国家颁布的数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大宗教的发展状况,包括宗教职业者和普通信教人数的统计与区域分布、信教者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变化,信仰的状况,宗教仪式仪轨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宗教信仰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变化等,深入探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宗教在社会各个层面所起的作用,宗教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秦文化在西北获得早期发育的条件,秦人的精神世界与信仰体系因此与东方有所不同。本书就有关专题进行探讨,书名取用“信仰世界”四字,其实只是模糊言之,讨论的内容实则可归入思想史、意识史,主要涉及秦人礼俗、知识构成、文化理念以及政治权力集团意识形态导向等问题,其中诸多现象颇多巫术或说数术色彩。具体而言,本书就秦“时”体现的文化精神,“鸟崇拜”与“雕鸷之秦”说,“大神”“威神”祀告与诅军形式的神巫文化色彩,秦人意识中的“树神”“盐神”“海神”,“马谋祝”仪式及“小儿鬼”禁忌等问题提出的学术意见,应当有益于深化对秦史与秦文化、秦人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的理解,有助于推进对汉文化基本格局形成条件的考察。
本书考察《妙法莲华经》中 为标志性的内容之一——譬喻在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接受和诠释历程。在考察印度思想文化对于譬喻的通行认识方式,以及《法华》譬喻所源自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本书围绕“譬喻的认知结构”“不同譬喻之间的联系与整体性”“具体譬喻的诠释与呈现”这三个基本问题,分别考察中国中古时期注释、造像记、经变画等材料中呈现的诠释方式。本书不仅关注高僧大德从义学角度出发的经典诠释,也关注经典在现实 生活中的生动应用,探讨中国社会在接受《法华经》过程中所展现的创造性与复杂性。以《法华》譬喻的接受和诠释为个案,本书希望以点带面地去认识中国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人群接受 经典的真实过程,增进对 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陈兵所著的《佛教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本书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很好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佛学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白传密教研究》以云南夫理地区流行的白传密教为主题,分为总论、仪轨与经咒、图像与高僧、碑铭与历史、社会与文化五个部分进行专题讨论,共23篇论文。白传密教俗称阿吒力教,亦从流行地域而言称为 大理密教 云南密教 ,从传承民族而言称为 白族佛教密宗 。 《白传密教研究》据第三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意见,定名为 白传密教 ,以表明该派别是一个具有白族文化特点的独立的密教传承系统,并与汉传密教、藏传密教相对而称。白传密教从印度传入,兴起于南沼,发展于火理,演变于明清,遗存于现代,虽深受内地密教影响,却自成体系,独立发展,是现存于世的四大活态密教派别之一。但对此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白传密教研究》既反映了学术界倾向性的意见,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丁山语),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