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等编著的《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经文全部译自巴利语,以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society)出品、又经过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依据泰国巴利藏写本校订的巴利语《长部》为底本。《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是佛教经类文献的部集成,分为三品共34部经文。其中有佛的教诲,有民间传说、故事,有僧人的纪实文学作品。《长部》的主旨在于破,以破而凸显印度佛教与其他思潮、教派的不同。辑入《长部》的佛教术语类经文,完整地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体系。《长部》多讲“戒”、“定”、“慧”,这三个字的内涵,作为主脉,贯穿于整部经。
本书为佛教文献整理类专著。《大庄严论》十五卷,旧题马鸣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该书共收录90则故事,通过譬喻的方式,以明白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作为中古时期的汉译佛典,《大庄严论》具有非常宝贵的佛学研究、文学研究及语言学研究价值。本书以《大庄严论》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经的内容、思想倾向、文献记载、版本流传等作基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校注工作,以期有助于学术界对该书的了解,推动对鸠摩罗什译经的研究。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 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终我们都会死亡。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终结吗?如果死后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坏事吗?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吗?在某些情况下放弃生命是否可能合理并符合道德?对死亡的恐惧是明智的吗?如何面对“终有一死”这个无法违背的事实?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由于对
C.S.路易斯撰写了《返璞归真》、《魔鬼家书》、《痛苦的奥秘》、《卿卿如晤》、《荣耀的重负》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帮助读者认识自我、体认真理,直到如今还继续启发着成千上万的人理解信仰的真谛。《聆听智者:与C.S.路易斯相伴365日》即是精选自路易斯这些风靡世界的作品中的妙言哲语,按日编排,从岁首到年终。读者可与他日日相伴,喜爱他的人定能在他充满智慧的话语里天天受益。
“汉语神学”有广狭两义。前者泛指以汉语表达基督教神学思想所做的神学研究,后者则专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源自中国大陆人文学界基督教研究旨趣、并在全球华人学者中兴起的神学研究。《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则是后者意义上的“汉语神学”研究成果。《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以现代神学和诠释学为主线,把西方学者,如弗莱(HaW.Frei)和科利(PaulRicoeur)对基督教神学研究的看法有机地融入汉语神学的评析中,展示了作者对“汉语神学”的诠释和“汉语神学”的建构,透析了人文学者以及教会神学家们对基督教神学研究的多元性向度和复杂性的景观。
在奥义书的创世说中,世界最初的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创造出世界万物。这个“自我”也就是梵。《爱多雷耶奥义书》中的“自我创世说”便是对《梨俱吠陀》中的“原人创世说”的改造。“原人创世说”描写众天神举行祭祀,原始巨人补卢沙(Purusa,“原人”)作为祭品,而化身为世界万物。“自我创世说”则描写自我首先创造出原人,然后原人衍生世界万物。《大森林奥义书》中指出:“正像蜘蛛沿着蛛丝向上移动,正像火花从火中向上飞溅,确实,一切气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切众生,都从这自我中出现。”(2120)按照奥义书的种种描述,梵创造一切,存在于一切中,又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