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要义(共3册)》以简明易懂的方式,系统地阐明了基督教神学的要义。全书共四卷。卷是论述人如何认识作为创造主的上帝;第二卷探讨人如何认识作为救赎主的上帝;第三卷讨论领受基督救恩的方式及其益处;第四卷阐述教会的性质、治理和圣礼。 《基督教要义(共3册)》构思恢宏、论述清晰,其内容涵盖基督教神学几乎所有的领域,堪称基督教神学的经典陈述,亦是基督徒敬虔生活的实用指南。这部巨著跻身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列,是基督教经典中的经典。它不仅影响了近四百多年的基督教会,而且在很多方面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形态。
中世纪早期,欧洲发展出复杂多样的基督教文化,而自1100年前后,世俗诸侯领袖、并驱争先的派别及颖悟睿智的个人在这个基督教社会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合且不断变化的群体。本卷对中世纪后期欧洲基督徒生活的建制、行为与经验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探讨。该阶段的教士阶层在司铎、主教和教宗的角色分配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教导平信徒方面有所创见。对普通百姓而言,教区宗教行为乃是其生活的中心,但仍有很多人为丰富自己的基督徒生活而寻求其他方式。在感召力强的传道人的带领下,并受到世俗统治者的支持,改革与更新的浪潮周期性地席卷着欧洲各地。而与此同时,基督徒在他们所处地域及边境处时常会面临与非基督徒的冲突。本书论及上述交错复杂的历史进程,以期读者做进一步的深究。
本书主要是展示宗教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变和社会大飞跃,并非常具体、生动地呈现了基督教从新教改革到天主教革新这段云谲波诡、惊涛骇浪的历史。此卷的探讨还特别注意细节,集中讨论了这一历史上教会分裂对整个拉丁教会传统的影响、面对革新思潮天主教的相关回应、以及此后对于东方社会中政教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其研究的触角还涉及相关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神学、礼仪、圣职、艺术、习俗等多个方面。另外,这一卷还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探讨了欧洲及欧洲以外基督教与犹太教、印度教、佛教之间的关系,真正进入了跨宗教对话的时代。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中尼布尔主要论述了对人性与命运的立场,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赤子,他本身是有限的、脆弱的;另一方面,人也是灵性的动物,具有无限的自由;人生的意义是从基督启示来的,在基督里面人可以获得智慧和能力,以完成他倚靠自己否能完成的人生意义;人的罪与人的自由是相关联的,罪不是由于人的有限或无知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骄傲和自义产生的。历史显示了永恒的原则。
清代入华传教士关于中国的历史文献在清代的外文文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研究西方汉学若不从此人手,就无法掌握和真正了解西方汉学的来龙去脉及其知识演化和变迁的内在原因,同时,研究中国明清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若不掌握入华传教士的相关文献,也无法进入其历史的内核。多年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上,直接研究外文原始文献和档案的较少,翻译出版的史料也很有限,这或许是该领域的研究总是进展缓慢、鲜有创造的一个原因。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大象出版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合作,自1999年起组织出版了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国际汉学研究书系”丛书,从基本文献的翻译人手,分三个系列向国内读者介绍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本书系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五”
北美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主要形成了耶鲁和哈佛两大学统。耶鲁学统的创始人是卫三畏,至今已历七代学人,其主要特征是通史研究。哈佛学统的创始人是费正清,至今已历四代学人,其主要特征是理论阐释与代际转向。两大学统对北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美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受到意识形态、学术制度、中美关系、传教运动等多方面的制约,也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某种影响。
本书辑录资料,主要选自纂修于清至民国年间的现存各地通志、府志、州志、县志及乡镇志等各级地方志书,共计579种,涵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大部分是已刊的刻印、石印或铅印本,少部分是未刊稿和油印稿。 本书所辑资料采用分地区按年代顺序编排,具体顺序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一书所列方志目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