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纲领,也是吉登斯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在书中,吉登斯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契领式的总结,论述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 结构化理论 :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本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打破了以往的二元方法论,确立了 结构二重性 理论。一方面,社会结构本身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因此,它应当受制于人的活动,另一方面,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结构又是行动得以建立起来的桥梁和中介。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 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 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 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本书将乡村视为人、地、业、村联动的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分析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基于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在城乡中国格局下研究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逻辑、路径、体制和政策,明确提出城乡中国是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乡村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态,农民的代际革命及其与土地和村庄的黏度变化是研究乡村转型的根本维度,实现农业和乡村产业革命是乡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拓展了理论界对城乡中国格局下乡村问题的讨论,矫正了传统理论与政策中对于城乡关系以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一些认识,因应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和乡村变化的机遇,提出了有效的制度改革方案与实施措施,对于破除城乡分割体制结构,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将精神分析同时在理论与临床上作出提升并发展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由1953年开始举办研讨班,直到1978年结束,二十五年的教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1959 1973)是拉康思想的黄金时期。 本书研究时间段正是拉康第二个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拉康思想变换极为丰富,使用了逻辑学、数学和拓扑学的模型来建构他的主体理论。按照拉康使用的六个主要理论模型,本书将拉康这个时期的教学分成六个部分,并且在介绍理论模型的过程中,阐述蕴含在其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这些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立足拉康文本的同时,横跨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神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此外,为了纠正流行的错误观点,我们考证了 能指 概念在拉康思想中的真正含义,并指出在其不同的理论模型中,基本概念含义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
迈克尔 曼分析社会权力史是从19世纪的全球帝国开始,并持续到1945年的全球史,聚焦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帝国的相关发展。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世纪前沿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3卷):全球诸帝国与革命(1890-1945 套装上下册)》讨论了西方的 运气 及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 大分歧 ,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与日本权力的自我摧毁,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改良与民主资本主义的崛起。
匡时 方法研究系列 之一。本书开篇使用种族歧视和呼吁投票运动作为例子,从实验和观察性研究两个角度讨论了因果性,接着讲解了度量和预测这两个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分析中的主要目标。本书对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理论进行了实践性介绍,主要针对的读者群体是本科生以及对社会科学和相关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的研究生。本书涵盖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以及数据科学,通过直接明了的实证分析,帮助读者学习用R项目语言分析数据,并阐释相关成果。
本书是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典范,突破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大多数社会历史学家所追求宏大叙事,通过挖掘史料,对地方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社会学理论解释。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化既剧烈又不平衡的地方,容易发生暴力反革命运动。本书重点比较了两个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瓦尔-萨缪鲁瓦(Val-Samurois)适应了革命带来的变化,也接受了共和国政府的各种要求,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莫日(Mauges)却产生了强烈的抵抗。本书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简要介绍“旺代之乱”背景,接着剖析“城市化”的概念,然后从阶级、 、经济等层面剖析安茹南部的社会结构, 一章回到“旺代之乱”,指出在经历过这样的理论分析之后,反对法国大革命的运动似乎不可避免,也 可以解释。
本书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的第十六种,该书旨在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严肃的分析与批判。作者认为:要进行合理的经济计算,必须有某种形式对不同的商品进行评估,而取消市场则不可能在性质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产品之间进行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必然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和浪费。
本书全面介绍了“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本书系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2004年在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集结成册, 出版。本书译自2011年德文版第3版。
《欢迎光临社会学(第11版)》从建构论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普通人又是如何感受的。全书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生动地剖析了隐藏在他们习以为常的个人生活经历背后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宏大架构,教会学生怎样透过表象看到 熟悉事物中的不熟悉 ,看清自身在建构、规划、维持和再建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懂得 社会 并非外在于他们而存在,而是人类的创造物,它既可以在我们的手上得到延续,同样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双手作出改变,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立足于在 真理的彼岸世界 (宗教)消逝之后为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 人类社会 喻示的道德,在 必然王国 之 从属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强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 自由王国 之 超越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彼此作为主体间关系而相互给对方的自由实践、自由个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认和尊重,以促成和确证彼此的自我实现。 我们所需要的道德还在襁褓之中 ,但已无可回避、无可逆转地置身于现代社会,即使对于那已经逝去的、人类曾经似乎拥有过的 共同体 以及相应的道德伦理生活有那么一丝缅怀,更为务实、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客观地把握和联系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特征,而为这个社会寻求和塑造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也为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的我们自己重塑生活的伦
作者现在对本书的内容目录做一个简要的补充说明,意在为那些希望根据自己的特有兴趣进入本书这座宝山各取所需的读者提供行动指南。对于那些对社会学领域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作者向他们推荐第1章(经济社会学导论)。第1篇的其他部分包括对经济与社会进行比较和历史分析的第2章(经济社会学的比较与历史分析方法),该章由Frank Dobbin撰写;论述对经济进行制度分析*发展的第3章(经济学与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本章的作者是Victor Nee;由Pierre Bourdieu撰写的第4章,对批判性人类学的系统阐述(经济人类学原理);由Roberto Weber和Robyn Daws撰写的第5章(行为经济学),该章论述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这种发展一直以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假定进行修正为己任,并追溯分析这些修正的意义以及由Mabel。Berezin撰写的第6章(情感与经济),该章对分散于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研究 和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的成果。 2014-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清华大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辑部以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研究 为主题主办了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本文集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基础上选编而成。 文集主要内容为,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 中国精神与中国梦 、 中国力量与中国梦 、 中国发展与中国梦 。具体包括,中国梦蕴含的核心价值分析、中国梦的历史逻辑与新时期的奋斗目标、从治国理政新创造到决胜阶段新理念、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梦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道路的精髓和中国梦的真谛、中国道路的方向性规定、中国协商政治形
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活人祭神”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替罪羊”机制,杀死“替罪羊”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 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 作者勒内·基拉尔是法国 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攀比摹仿”论 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认
村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村落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本书引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传世典籍、衙门档案与民间资料等多种史料,结合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深入讨论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形成、村落的空间构建、村落中的家族、基层组织与村落社会、水利秩序与村落社会等问题。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历史具体呈现了16世纪以来当地从游牧到农耕、从北元到清朝,从传统到现代的多重社会转变,让我们可以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脉络和特定的空间场域中,观察地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转型,进而从蒙地的角度探究中国统一多民族 铸成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