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系统讲述出版流程的指导书。从写作到出版,创作者所关心的每一个环节,本书都将为你详细阐明,让你真正快速且高质量地将自己的书出版。 这本书不仅对文字创作者大有用处,对打算涉足出版行业的有识之士来说,也能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希望大家读完本书后,对出版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祝愿所有创作者,都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本书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进行了记述,由此反映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各个方面。时过境迁,有些论者的观点或已有所改变,本书仍按当时实情记录,以存其真。笔者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这十年的风风雨雨,深切感受过这一段特定的历史。
关于论文写作的专著不少,将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相结合,从编辑的角度探讨提升论文质量和发表进程的著作不多。本研究将学术论文撰写方法和编辑评价学术论文的标准相结合,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呈现与核心期刊投稿相关的选择期刊、研究栏目、编辑审稿、编校加工、沟通等过程,以期引导高校研究生及学术职业者走向规范的、有意义的、愉快的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之路。 笔者反对科研功利化,科研成果工具化,主张在编辑部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探寻学术撰写规律与编辑出版规律的契合点,使部分科研人员走上相对的“捷径”,帮助其缩短花费在成果公开路途上的时间,使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真正的科研。本书的宗旨是多一些透明,少一些试错;多一些了解,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分析,少一些弯路;其终极目标是“协同创新”。
自1898年7月,中国历史上份女性期刊《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至今,中国女性期刊已经走过了百年春秋。中国女性期刊从诞生、发展到壮大,从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性期刊的蓬勃发展、新时期女性期刊的变迁,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女性期刊的发展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出版人密切关注的领域。 本书从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着手,以中国女性期刊百年历史为总线,全方位、系统地对中国女性期刊成长的历史进行梳理与阐述,进而研究女性期刊发展的百年历史、带给中国女性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历史经验;为中国女性期刊如何继承、吸收中国早期女性期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引领中国女性与时代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方正飞翔数字出版实战指南》是方正飞翔6.0的配套教材,该书从实战角度出发,结合大量案例来进行撰写,重点讲解了方正飞翔软件提供的所有数字出版物交互效果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技巧,同样也讲述了如何策划带有多种交互效果的数字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可以应用于现在主流的IOS、Andriod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设备上,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作者玛丽?诺里斯在《纽约客》担任文字编辑超过三十年,传承了该杂志远近驰名的高水平英语修辞功力。本书是她的*本著作,一出版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Comma Queen (逗号女王)是她在New Yorker.com上的专栏,以幽默的口吻解说文法疑难、标点符号问题,非常精采。 在书中,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乐天的性格,以及一支笔,不藏私传授给读者*常见、*让人困惑的文法问题,包括拼字、标点符号、各类词性用法、物件的性别,等等。同时,作者将自己与大牌作家们的 沟通 和 高手过招 的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在说故事之余也传达何谓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写作之道。 书中还援引了许多名家的著作与生活实例,包括狄更斯、迪金森、《圣经》主祷文、影集《辛普森家庭》等例子,来解释各类语法的使用时机,还有作者在学习英文时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问题。 本
王志毅著的《文化生意--印刷与出版史札记》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在人们的印象中,期刊往往是供人翻阅消遣的,因此,比起广播、电视、报纸乃至互联网等媒体形式,期刊的存在与发展常常被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们轻视甚至忽视。然而,当代期刊数量庞大,发行量巨大,其中某些种类的期刊左右着社会舆论与文化发展,期刊就此显示出重大的影响力和传媒经济价值。新闻期刊就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类型。本书以当代新闻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新闻期刊的传播类型、传播特征、典型代表、读者特征、产业特征、人才培养与新媒体时代新闻期刊的发展等诸多问题,具体分为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和结语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于期刊的定义、分类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新闻期刊在期刊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传播价值。同时,绪论部分还简略地讨论了国内外有关新闻期刊的研究现状,揭
在出版产业的结构性大调整背景下,全国高校出版学、编辑学等相关专业必须及时在教学计划和科研方向上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对新型出版人才的选用标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数字出版学概论》在编写思路和章节的具体设计上均紧扣这一时代要求。我们在撰写过程中既遵循学科规范,在知识的传授上力求全面和系统;又尊重行业的人才评估指标,力求《数字出版学概论》内容的编写及训练模式的确定都与行业考核目标相适应,以符合国家对数字时代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全书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环境建设,数字出版产品的类型和支持系统,数字出版物及其复合产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数字出版各类平台建设的技术,数字出版的信息检索与
《悠然读书,洒脱为文:一位"八〇后"主编的工作札记》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北京富达印务有限公司印刷,2016年4月第1版,2016年4月第1次印刷。主要内容包括:讲述谈稿风、去读、一个难题、文学红、一个人的名作、岁末结语、起航记、传统札、文人气、笔墨论、历史观、师者惑等。
本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取广义“出版”之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界长期在狭义的层面上界定“出版”的涵义,即把“出版”理解为装帧设计、制作、印刷等工作。我国还实行出书与卖书分离的体制,把发行从整个出版活动中割裂开来。于是,整个出版过程就被人为地分成了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独立的环节。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出版教育与出版研究也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与发行学三大领域。狭义“出版”的说法虽然是我国的习惯说法,然而并不是科学的概念。出版学的学科框架应该涵盖编辑学、发行学的基本内容。 2.以“大出版”、“大传媒”为视野。我国传统的出版是指图书的出版。然而,当今出版业、传媒业已进入“大出版”时代、“大传媒”时代,图书出版和其他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考虑到约定俗成和篇幅的
这是李频继《期刊策划导论》后撰著的又一本大众期刊理论专门著作。分上下两篇。上篇期刊评论丛稿以市场品牌打造为主题,分市场导入基础、市场环境监测、市场价值形态、市场运作关键、市场运作背景五部分,既有对《时尚》《新周刊》《青年视觉》《南风窗》等当代名刊的剖析,又有对一刊多版、区域市场等热门话题的冷静思考,而以“从2001、2002年创刊更名期刊看市场变化”等市场变迁的理性描述*实践操作的借鉴意义。 下篇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的主题是成功个案剖析。以市场视角和人文精神审视期刊文化的历史形态,沟通历史与现实是主要特点。如“《点石斋画报》:开拓市场的耐心与匠心”、“《礼拜六》:都市休闲期刊之肇始”、“读者群迁移与《小说月报》的改革冲突”、“《读书生活》赢利模式考察”等在期刊出版的过去时态中透露出
本史料集选收史料的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1年12月止,为完整地反映出版历史,对建国前夕我党领导出版工作的重要史料适当收入。本史料集视史料多少按年分卷出版。 本史料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凡在当时起过一定作用,有较大影响的文件,法规、领导人讲话,题词等,本书尊重历史,保持原貌,一般不加改动和删节。会议记录和个别调查报告,作了一些删节。 本书史料按时间顺序排列,个别会议,事件等专题史料,为便于读者了解来龙去脉,适当集中编排。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可以说是几经周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延续多年的“政冷经热”格局,在安倍第二次上任后,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改观,相反越发严峻起来。在此背景下,要全面、客观、辩证地认知当代的日本社会,文化的相互介绍与传递就变得格外重要,在将更多的日文图书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同时,将更多的中文图书介绍给日本的读者,正是我们这一代出版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本书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系统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理论与应用。构建了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的面向用户的数字出版模式。详细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的两个基本模块:用户个性化定制型数字出版生产模式、个性化交互型数字出版用户关系管理模式。并对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保障体系和中外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书主要针对新颁布的《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同时以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2001》及各具体会计准则为依据。紧密结合新闻出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新闻出版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会计实务的具体处理方法,专门介绍了新闻出版企业新、旧会计核算制度如何过渡的处理办法。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特点是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既可作为新闻出版企业广大财会人员业务培训、业务学习用书和实际工作的参考手册,也可满足高等财经院校的教学需要。
对编纂《四库全书》的评价及认识随着岁月的流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四库全书》成书后,至20世纪初期几乎听不到对该丛书提出批评的声音。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政府后不久,即20世纪的20、30年代,不少学者及有识之士开始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提出激烈的批评。到了20世纪后期,尽管有一部分学者对《四库全书》的编纂仍持否定态度,也有不少人从保护古籍及其文化价值的角度来重新评价《四库全书》的编纂。通过考察对《四库全书》编纂的评价及变化梳理不同时期人们对《四库全书》的编纂的不同认知及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及古籍所抱有的复杂心态。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等原因,无数的古籍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仍然有数量众多的古籍保存了下来。据不完全统计,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