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全方位采访、以独特视角、解读白岩松与《新闻周刊》。全书内容分三部分:上编主要从宏观上横向评析白岩松分别作为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所表现出的素养及其语言的个性特点;中编主要以《新闻周刊》为主进行个案剖析,以及特别节目《岩松看台湾》、新主持的节目((360度》和体育节目等的评析,并以此解读白岩松及其主持艺术特色;下编是访谈,包括白岩松本人、《新闻周刊》的制片人等与白岩松共事的人、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观众等。 ???本书是送给广大年轻主持人、主持专业学生及有志于成为主持人的青少年朋友的一份礼物。是一本既可以被称为学术著作,又可以被称为专业教材的好书。同时语言平实流畅幽默,也适合社会大众阅读。
《新闻真实论》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成果之一,属于“高等学校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闻传播学文库”丛书的一本。 本书从对新闻真实的本质分析入手,考察了新闻真实的构成及新闻真实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新闻真实实现的实质、途径、方法以及虚假新闻的防治问题,然后从新闻真实证实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新闻真实实现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论述了新闻真实的社会意义。 本书资料翔实而丰富,对于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尤其是虚假新闻的防治等问题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中国较早概述中国舆论演变过程的专著。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自古代到现代以来的民意是如何表达的?作者份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和普通大众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时间公共批评。 作者尤其关心中国古代清议与朝廷权威之间的斗争以及民国时期新闻报业所代表的民意与国民政府的斗争,这再作者看来是民主再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再书中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人的内心和生计、要有人情味、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喜闻乐见、要用脚写作(指要多实地采访)等等,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不无裨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2003年由我国宣传领域的几个部门在三项教育学习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一向是党领导的新闻传播业,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党领导的文化产业在政治上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观念和行动指南,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这些原则和观念,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和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这项研究,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做了扩展:第一,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人思想的研究,扩展为对与他们共同创建革命政党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领导集体的思想的研究,包括争论的话题。第二,不仅局限于研究领导人的思想,也要研究党的各种会议和文件中关于新闻、宣传、文化的观点,这些会议和文件是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搜集、征引了丰富的档案文献、报刊杂志、时人日记、文集等资料,对晚清政府的书报检查和教科书审定的全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深入剖析了其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该书在论证书报检查制度的近代性、书报检查制度的引进源流、书报检查制度的程序与机构、书报检查与时局的密切关联、学部审定教科书的流程等方面时有新见,弥补了学界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清政府对一般书籍的审查并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制度,对报刊的检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对教科书的审定确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京师大学堂颁布的《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在清末各学堂得到了切实推行,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学部颁行次审定初等小学、高等小学暂用书目表及暂用教科书凡例标志着晚清教科书审定制的正式确立,这些结论令人信服。
中国近代小报指的是1840~1949年间,产生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小型报纸。与大报不同,小报以消闲娱乐为主,熔新闻、评论、文艺、知识、娱乐地方掌故于一炉数量巨大,是中国近代文化历史风俗文学研究的资料宝库。小报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研究、风俗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小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小报有多少种?收藏情况怎样?各种小报有什么价值?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此书勾勒出小报发展脉络,研究小报报人和小报作家,并登录小报登载小说数千种。
本书内容主要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逐一叙列。为的是想由此反映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侧面,从中吸取应当牢牢记住的教训。书中有关历次学术讨论的记述,只是如实地摘引双方当时发表的论点,笔者一般不作评论。如今时过境迁,有些论者的观点或已有所改变,本书仍照当时的实情反映,以存其真。笔者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这十年的风风雨雨,深切感受过这一段特定的历史,不但难以忘怀,而且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