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新闻四部曲 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到2018年,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新闻业发展的全过程,也记录了作者四十年来在一线记者、学术评定、新闻管理和总编辑等四个不同岗位、不同侧面的新闻人生。早年出版过的 新闻三部曲 是梁衡先生的新闻学术代表作,包括《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推出后反响很大,成为当时的新闻入门书。这次在三本书的基础上又增加《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合为 新闻四部曲 ,正好是作者一生四种新闻人身份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思考。 新闻四部曲 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和一位新闻人的人生总结。 《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是作者在那个大变革的年代,1978年到1987年在《光明日报》驻基层记者站期间的新闻作品选编和自我剖析,
......
郝雨、杜友君编写的《新闻学概论(当代教程核心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广泛吸收和借鉴了以往新闻理论教材的精华和编写经验,结合当前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实际,对当代新闻理论进行了创新和新的探索。本书共分14章,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新闻的起源与发展,新闻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等,在理论介绍与阐述的同时,本书增加了*多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可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对新闻理论感兴趣读者的入门参考书。
由李欣著的《话语建构与认同——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新闻话语变迁与 认同建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少数民族新闻话语开始向“大众化”话语转型,1991年至2000年多类别多语种系统化的话语载体繁荣发展,“经济话语”鲜明地成为新闻报道的显著指向。2001至2009年少数民族新闻话语的传播理念日益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话语类型体现为超文本特征。大概在2010年之后进入“微传播”时期,聚合话语理念包括主题建构、情感交际、参考评述、身份认同等各个层面,话语类型向多模态和 为亲切融合的语态方向转变。 少数民族新闻话语功能和传播价值不断凸显,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事件表现出全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 话语,社会稳定时期表现少数民族谋求发展的自省式话语,作为传播策略吸引受众的娱乐消遣话语等。它
《新闻的未来》为作者获奖专著《新闻业的救赎》的姐妹篇。作为新闻专业性和公共性的信奉者、研究者和诉说者,作者在这部新著中, 新闻业本身的救赎,深入讨论了媒介化和“后真相”语境下新闻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以及新闻作为公共服务体制存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解析科技革命、社会现实和新闻理想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冲突,思考和把握新闻的未来脉络与前景。 全书围绕两大主题展开,即新闻的智商(原则与理论)和情商(形式与风格),话题包括新闻荒漠化的原因与后果、数字新闻乌托邦的幻灭、新闻的感性回归、智能新闻与公共性等。该书秉承作者一贯的“理性思考、感性表达”的学术理念和行文风格,前后兼及,中西并包,文笔隽永,潇洒自如,使坚硬的理论变得敏感和柔软,风趣幽默而不失严谨深刻。
本书按照朝代演变的历史逻辑,系统地阐述从原始社会直至现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特点与成就,透析各时代中国设计的创造力与生产力。本书突出对历史脉络、术语概念、知识重点及史料背景的阐述,各章节的知识链接和同步习
本书为20世纪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蕞具突破性的作品。作者敏锐地描述了大众文化转型的方方面面:新闻业不再忠实报道,转而炒作热点;媒体迎合公众,量产朝生暮死的娱乐明星;观光景点专为游客 ,却又显得千篇一律;营销广告亦真亦假,铺天盖地;文学改编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作者全面观察美国新闻行业发展和社会变化,系统回顾了公共意识从注重真实转向爱好虚假的过程,准确剖析了大众媒体兴起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内容涉及新闻、选举、旅行、出版、电影、广告等多个领域。本书一经出版即在学界和社会引发热议,启迪了从《娱乐ZHI死》到《景观社会》多部经典著作,此次为中文版首度引进。
《嘤鸣集》汇编了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编辑组十几位同志两年来在《广电时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权威报刊上发表的优秀评论 167 篇,分为 监管中心论 监管中心评 监管中心析 三部分。文章涵盖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新政新规的解读阐释、对舆情热点的及时回应、对节目类型的综述梳理、对典型节目的评析建议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总局领导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其中 监管中心论 12篇,重在配合总局重大工作和部署阐释精 神,统一思想,服务大局; 监管中心评 56篇,重在冷静观察,综合梳理类型节目发展规律,并针对行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不良现象理性分析、发声亮剑; 监管中心析 96篇,重在深入剖析优秀节目案例,以之引导创作、引领风尚,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自主创新。
本书从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多角度对张闻天一生的新闻活动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了张闻天整个新闻生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张闻天新闻实践的整体面貌;二、阐述了张闻天南京、重庆、上海、苏区、延安、东北和北京等几个时间与空间阶段新闻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时代环境和理论根源;三、考察了影响张闻天新闻实践活动的因素,比如张闻天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工作关系,所经历的人生境遇,当时的思想状况,所接触或合作过的重要人物等;四、讨论了张闻天新闻活动对中共革命事业的贡献,对革命时期中共新闻事业的贡献,以及对当代中共党报党刊(特指中共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机关报刊)和新闻界在实践方面的贡献。
建设性新闻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立足于公共生活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较之于传统新闻学,建设性新闻强调的是从关注现象,到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告知信息,到参与对话、推动社会发展,赋予新闻信息以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从而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本书精选了当前欧美建设性新闻发展中的数十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希望为中国的建设性新闻发展提供思考,进而产生共振、形成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