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山西博物院藏古籍6千余种、近7万册,古籍善本6百余种、5千余册。时代从晋、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有写本、刻本、名人稿本、抄本、石印、影印等;装祯多样,有卷轴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等;有晋人写经、唐人写经、宋代刻经、写经,明清刻本、稿本、写本。其中,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开宝大藏经》、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东禅等觉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经》,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注的明刻北监本史书、《文选》、《路史》等,傅增湘先生双鉴楼旧藏刻本、抄本,山西地方志为山西博物院重要的特藏。本书收录其中653种古籍善本,每种书有一到两幅书影,并对题名、著者、尺寸、等事项作了详细著录。为古籍研究者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庄立臻主编的《天一阁博物馆藏古籍善本书目(上下)(精)》是天一阁博物馆的馆藏善本书目,书中详细揭示近5000种馆藏善本的书名、*者、版本、批校题跋、版式、装帧、册数、存卷、子目等信息,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全面、准确的天一阁典藏珍籍信息。同时,本书还附有书名、*者和批校题跋者索引,便于读者使用。
本书是对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和智慧化建设中指导体系、实践经验和未来设想的个人三十二年(1991—2023年)的文集汇集。本书分为理论、方案、实践和所思四个部分。理论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在博物馆的引入和思想(21篇)。方案部分是多年来对于博物馆发展的规划策划(21篇)。实践部分是指项目的实施和效果展示(22篇)。所思部分是在博物馆建设中的思维、探索、设想和体会(17篇)。
十七世纪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复社的兴起和发展则是这一时期最为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将复社置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进行考察,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其发展、影响及相关问题。
本书是德国h.f.ullmann出版社的《艺术与建筑》丛书的其中一本,介绍奥赛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本丛书对各国建筑文化与艺术进行阐释,文字生动流畅,图片精美。
《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在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召开的第三届、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论文集。《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者大多数的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管理和漆器工艺研究。全书分为上下编,编入文章近四十篇,内容涉及舟船文化、文保考古、漆器研究、博物馆学等跨湖桥遗址研究的方方面面。
黄光男所著的《博物馆新视觉》融合了作者二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引进国际间博物馆营运的方法,涵盖了博物馆的管理理念、文化政策、行销策略与营运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大陆地区博物馆、博物馆的发展、建设借鉴和参考。
本书汇总了上海博物馆2011年的“九州文化”讲座的文字稿。该系列讲座邀请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四川博物馆、安徽博物馆、浙江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8家主要博物馆的馆长,分别介绍各馆的藏品特色、展览特色,并提供了重要收藏的精美图片。
黄道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全书约55万字,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录了黄道革命生涯中创作的评论、散文、诗歌、信函等,中编黄道生前亲友的追忆和怀念文章,下编为研究黄道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