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害怕一些事情: 怕辜负别人,怕做得不好,怕被评价、被抛弃,怕打扰别人,怕发表意见,怕表达感受 这些阻碍我们生活的日常恐惧可分为四类,每个人都应关心: 对成长的恐惧,或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的地位。 害怕表达自己或定义自己,很难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对行动的恐惧导致难以投射和构建生命意义。 对分离的恐惧导致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本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作者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那些囚禁我们的恐惧。他为我们提供了解放和充实生活的工具,不仅引导我们逐步挣脱恐惧的枷锁,还帮助我们能够自信地拥抱每一个挑战,活出更加自由、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介绍了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宣布 主体死亡 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讨了作为一个主体诞生的意义,带领读者一步步进入拉康的概念体系,解释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主体 导致精神病。本书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理论的迷宫,将他者、对象、作为语言结构的无意识、异化与分离、父性隐喻、享乐和性差异等核心概念拆解开来,结合拉康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来阐述他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对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见解,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
本书是一部多维度探索注意力的全新力作,对席卷全球的注意力危机发出了警告,并从个体角度和社会层面对造成注意力危机的原因做了一番审视。 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失去的?作者历时三年,采访了世界上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以及互联网公司技术专家,总结出了影响注意力的12个原因:生活加速、心流受阻、身心疲惫、深度阅读崩溃、思维漫游停滞、高科技操控、冷酷的乐观主义、高度警觉状态、饮食、环境污染、多动症的错误应对以及儿童身心的禁锢。 作者认为,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如果我们对注意力危机有深刻的理解与反思,并有决心为此而奋斗,人类是可以从注意力危机中寻找到出路的,重回深度思考是可以实现的。
家庭系统排列是由伯特 海灵格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了萨提亚家庭治疗、精神分析和完形治疗等多种理论。其工作方式是从家庭系统入手,以 爱 为研究核心,探寻每个家庭中隐藏的,对当事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家庭动力,力图恢复和谐的家庭秩序。 作为在德国热销15万本的家庭系统排列经典入门书,《家在何处:家庭系统排列入门》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对系统排列的原理、应用和背景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如果你备受婚姻、亲子、自我问题的困扰,如果你感到孤立无援、无处诉说,如果你渴望获得高质量的人生,家庭系统排列将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
疯狂是行为的反常、情绪的波动、思维的混乱; 疯狂是无法自控的挣扎、难以预测的危险; 疯狂是迫切需要被隔离、被救治的精神疾病; ...... 长久以来,人们将疯狂视为一种例外,认为那只是少数 非正常人 面临的困境。然而,在《什么是疯狂?》中,精神分析师达里安 利德借由丰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疯狂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疯狂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爆发,相反,它往往与正常生活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些 安静的疯狂 背后,则潜藏着个体自我修复的尝试。在疯狂与文明之间,学会直面内心无声的风暴,才是每个人必修的心理课。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当今社会的伦理挑战日益复杂模糊,往往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让人在决策边缘踟蹰不前。在《斯坦福大学伦理课》一书中,苏珊 利奥托提出了通俗易懂、深刻而富有说服力的新视角 道德准则如何能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从个人延展至家庭、社区、职场乃至更广阔的世界,为善的力量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作为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道德顾问,利奥托曾为跨国企业、学术机构、非营利组织提供指导,并在斯坦福大学讲授伦理课程。她以专业积淀为模糊的道德困境拨开迷雾,提炼出简单易行的四步决策法,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书中更揭示了驱动人类道德决策的六大核心要素,通过剖析当下最具挑战性的伦理难题,教会读者构建清晰价值观、勇敢发声、做出有效决策,最终为个人与社会创造更道德的生存环境。
本书是琼 辛格(June Singer)的代表作,自1972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深受欢迎,是*完美的荣格心理学大众读物以及专业入门经典导读之作。如今,分析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像琼 辛格(June Singer)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中所表现出的那样: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心灵,尊重它们的重要地位。她证明了事实上心理实践能够给心灵带来帮助。她揭示了进行这样的实践的根源,是因为心灵本身就关注这些内容,因此在她所描述的疗愈历程中,心灵可以找到自身的边界。她还对如今就某些经典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答,比如:分析师和接受分析者之间关系的本质;性别问题;人格类型;客观测量的价值;个体与荣格提出的 集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社会享有谈论内在体验的新自由;对痛苦和疗愈过程中的身体、思想和心灵之间那复杂交织的关系
内容提要 在科技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持自主?《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一书提出了深刻的回答。作者倪考梦历时18年,结合古典哲学、心理科学与前沿技术,打造了 自主三角形 理论模型,全面解析自主的定义、价值及实现路径。他强调,自主不仅是自由的感受,更是对生活的掌控,是意愿、能力与资源三者平衡的结果。书中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到社会集体的自主实践,层层深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提供实践的可操作性。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与个体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为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们指明方向,是一部兼具思想启迪与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 专家推荐语: 用十八年书写自我,带你见证从赫拉克勒斯到普罗米修斯的蜕变之旅。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AI时代的浪潮中,唯有自主,
人类是如何将对声音的不同属性的值组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一个完整的知觉?这是关于知觉的相当基本和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在多重声音属性混合呈现的情况下, 声音的属性值被错误地组合, 从而产生错觉性联合。 本书将艺术和科学的思维见解融为一体, 通过注重对音乐错觉的深入探讨, 构建了人们对音乐和语言感知的统一方法。对于贯穿人类知觉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 作者以大量的音响实例, 让人们体验并认识到听觉信息被加工时的共性特征和因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各异的个性特征, 通过 音乐听知觉重组 、 三全音感知双重性 、 从语音到歌声的感知错觉转换 和 虚幻词的产生 等领域的深入探析, 用音乐和语言解开人类认知的奥秘。 作者还对如 耳虫 等音乐和语音的幻觉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论述。书中嵌入的二维码可扫描获取相关音视频,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好看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亲密关系》从一出现,就立即获得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亲密关系(第5版)》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又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为什么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 为什么你常常做出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举动? 为什么你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梦 知道答案! 《预见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承袭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通过解梦的方式,结合生活实例,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和隐秘欲望,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焦虑、恐惧、孤独的根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技巧,教我们如何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梦进行科学解释,从而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为使这套丛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质量,我们力求坚持以下原则与方法:一是以“哲学理论创新”为基础和核心,来精心设计丛书选题,力求展现我国2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反映时代和现实方面的重大进展及其意义和价值;二是以“一批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为研究主体,来组织作者队伍,力求展现当代我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的风采;三是以“学术积累与阐释原创性的代表性观点及其意义”为内容,来布局各书的逻辑框架,力求完备而客观地反映作者在本领域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四是以“清理与总结、梳理与分析、评价与检讨、回顾与展望、创新与建构”为写作要求,来设计各书的主体思想,力求全方位地总结过去和清醒地面对未来,为读者把握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参照;五是以“浓厚的学术思想含量、贴近社会生
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专著有所不同,本书从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内容涵盖了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幸福感、自我意识、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共情等社会心理学焦点主题。作者还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特征和心理机制,具体分析了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品对标 国家出版基金 项目,以现实需要为导向,聚焦国家 十四五 规划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科技前沿领域,系统梳理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动前沿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为科技前沿领域的攻关添砖加瓦。
《物质·意识·场: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人类世界存在的哲学沉思》就是其数十年潜心研究哲学的结晶。科学泰斗钱学森读了该书后,称此书“扩宽了视野,深受教益”,是“探索新的哲学思维”,哲学界的一些学者对此书评价也极高。阅读本书,可以充分领略到哲学上的创新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