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经历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人要学会取舍,方能找到未来的方向。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将挫折当做绊脚石,退回了原点,而有的人却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适当地取舍是你迈向成功阶梯所必须经历的。
《碎金文丛:冰茧庵论学书札(下)》收录学者缪钺与百馀位学者亲友的论学书札,经过精心整理,绝大部分为出版,极为珍贵。论学友朋中多为文史学界名家,如吴宓、刘永济、陈槃、劳棘、杨联性等先生,内容广涉史籍考订、诗词品评及学界之书人书事,深具价值。其中与郑天挺、唐长孺、叶嘉莹诸先生学术合作期间的通函,尤见前辈学人治学的谨严风范。
吕海龙著的这本《刘知几及其史通文学观研究》除靠前章论及刘知几生平外,其他部分专论刘知几与其《史通》之文学问题。刘知几以其《史通》名垂千古,刘氏之传记及《史通》之整理本已有多种,然未见关于刘氏及《史通》文学方面的研究专著。 书稿第二、三章考论《京兆试慎所好赋》和《安和》诗相关问题,第四、五、六章分论《史通》之实录诗歌观、圆融文史的散文观、“补史之阙”的小说观。
《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全面而详尽的评价了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及特色等。 《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除正文二篇,附文一篇外,另录《新唐书》韩柳传及韩柳碑志共五篇,又甄选了韩柳经典作品共四十八篇,是一本可信而有趣的“大家小书”。
《 闲情赋 源流概说》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闲情”传统的形成、《闲情赋》论读、《闲情赋》的接受与影响。上篇从“文化积淀的角度”论述了《闲情赋》产生的历史传统源流,中篇从“实质性的角度”对《闲情赋》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下篇从“历史的角度”和“实用的角度”论述了《闲情赋》的历史影响和评价。全书以陶渊明《闲情赋》为核心,将其置于历史序列之中,视为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赋的代表作,以女性审美观念的演变为线索,全面讨论了《闲情赋》产生的历史源流、文本解读及后世争议与评价,并在每篇后附有该篇涉及的女性审美辞赋原文及翻译,不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论证,亦从文本分析出发,结合社会文化因素,以历史的眼光为《闲情赋》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上进行了细致梳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
本书是一部词曲赏析之作。本书赏析了温庭筠、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等词人词作。作者结合时代背景、词人生平,梳理古典诗词的情致,深入分析词作幽渺的意境,直探词人之巧心。
《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的一种自觉的“身体意识”作为理论导向,由此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空间,阐述了“身体”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独特意义,有力地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显示了论文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新颖独特的视角。 论文不仅选题新颖,而且以大量的文本阅读分析来支撑所提出的新的见解,做到了有论有据,令人信服。 论文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在“身体意识”的理论引导下,对现代文学各时段、各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均有涉及,包括对张竟生“性话语的建构”和《野草》中的“身体言说”等这些以往学术界少有论及的内容,本文均给予了全面细致的阐发。大量相关资料的收集,使论文对本论题的把握既有创新突破,又沉稳持重。 总之,这是一篇视角新颖、视野开阔、颇有独见,资料充实的较为的博士学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