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前满洲医科大学东亚医学研究所研究业绩之一。著录古今医书1635种,附录238种,共计1873种,分为31类。著作体例,一般分为出典、考证、序跋、刊本及抄本四项,编者按语,随文附载。此次整理,悉遵底本次第,保留岡西为人自序,加以新式标点。底本之误,酌情修改,底本因所见之本序跋阙如者兹访得原本补录。作者及相关师友的传记、论文、照片一并附录。书后新编书名及人名索引。
《伤寒正宗》八卷,明末清初医学家史以甲撰。书完高于清康熙十七年戊午(一六七八),甫刻于康熙十九年庚甲(一六八○)。孤本现藏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还应注意的是,在此书告竣之同时或稍后,有杭州仁和张志聪弟子吴嗣昌者,也著书名为《伤寒正宗》。但二书邈不相涉,并非一籍。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为研究 馆员段晴教授、才洛太对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所藏 的四件佉卢文木牍进行解读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对 佉卢文尺牍的转写、定名和内容的考察,作者认为这 些尺牍应出自斯坦因定名的尼雅13号遗址,反映了三 四世纪时鄯善王国的社会、经济、官制等情况,资料 弥足珍贵。
“食疗学”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中素有“医食同源”之说,传说“神农尝百草”也足以说明中药的起源是食物。 在上古时代,医生主要靠食疗来治病。因为人们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寿命很短,一些重病、疑难病,还没等人们认识到,人就已经离世。因此,人们得的只是一些小病,医生凭着一些经验,给患者吃一些常见的大蒜、大葱等食物,希望减轻病人痛苦,没想到,病人的身体奇迹般康复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受风寒湿暑的侵袭,难免会生病。此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医院治疗,殊不知“是药三分毒”,药产生的毒副作用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特别是迷信、依赖药物的人,体质会越来越差,抵抗力越来越低,终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食物疗法,实际上是为各种病人设计合理的膳食。它的科学性在于对症选食。两千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要籍,由於书中积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只把它交给中医界来发掘是远远不够的。清代朴学大师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於是发凡起例,染指《黄帝内经》的研究,如胡澍的《内经素问校义》,孙诒让的《素问王冰注校》(见《札逻》第六册)等等,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组成,成书於西汉之前,文字古奥,素称难读,要想进入这一宝库,的注解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在林林总总的《黄帝内经》注本中,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堪称翘楚.问世以来评价一直很高,这就是我们选择它的理由。张志聪字隐庵,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名医,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出身於医学世家,从小熟读圣贤书,冀博取功名,不幸少年丧父,家庭失去支撑,於是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