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Array
阮籍(210年 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本书汇集了阮籍传世的全部诗、赋、笺、奏记、书、论、传、赞、诔、帖、文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本书对其作品加以注释、翻译,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杰出的天才和他所处的时代。
一是选目精要,能概括地展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及重要时代和作家的风貌。《古文观止》选目注重文学性,不收《尚书》和先秦诸子散文,却从《春秋左氏传》开端,选出34篇,在全部222篇中所占数量*多,这是因为《左传》往往被后代古文家奉为作文的楷模。由于同样的原因,《国语》、《战国策》和《左传》一起,被作为《古文观止》所收先秦散文的重点。汉代散文重点收司马迁的《史记》,而不收《汉书》。《古文观止》收 唐宋八大家 作品达78篇,构成全书的另一个重点。由于重点突出,兼顾其他风格的作家和作品,构成上自先秦下迄明代末期散文发展的长廊,使读者领略古代散文的精粹。 二是篇幅适中,所选文章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便初学者诵读。《古文观止》按时代和作家编排,分为12卷,收作品222篇,其中绝大多数是散文,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张衡(公元七八——一三九),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人(今河南南阳市北五十里)。少年时,善作文章,曾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路畅,观太学,从经学大师贾达问学,遂通经艺。和帝永元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立,外戚大将军邓隐累召不应。这举孝廉、辟公府,然后入朝做官的路线,是当时士人登仕的必由之途,但张衡志在学问,不慕荣利,所以全不应承。张衡二十三四岁时,鲍德(太尉鲍昱之子)为南阳太守。“修志节,有名称”,颇重儒术,请张衡为主簿。张衡敬应之,帮助他在南阳修建学校,敬老会儒,开展教育。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瞬酿砖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在题材、内容上,继前人已辟的蹊径又有所拓展;在表现形式上,除上承建安以来渐重辞采、偶对和用事而踵事增华以外,又进而讲求声律,转伺清绮。一时作者众多,蔚成风气。其中,可以冠冕羣伦、独步一代,又深远地影响后来的,允推谢眺。 谢朓(四六四 四九九)字玄晖,砠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而大约出生在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他是南朝大姓谢氏家族的一员,会对巩固柬晋政权建立大功的谢安、谢玄是他族中的高、会砸辈。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后漠书作者范晔之姊。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是宋文帝刘义隆(太祖)的第五女长城公主。历宋至隋,谢氏家族已渐陵替。谢跳高祖早卒,曾砠以来,亦无高位,又因范晔谋反被诛事的牵连,招致家祸,因而愈见衰微。但谢
《檐曝杂记·秦淮画舫录》为清人赵翼所撰零散笔记文字的汇辑,记述作者京城官场见闻交往,出仕两广、云贵经历闻见,以及读书心得等,共计六卷、续一卷。本书是作者生平零散笔记、杂录的结集。前四卷结撰严谨,大致按时间顺序记录在京与京外任职生涯。赵翼颇自负,又不甚得志,所以笔端时露感慨之情,有以记述亲身经历闻见为经,揄扬本人才学吏绩为纬的特点。
韋莊(約八三六-九一0),字端己,謐文靖。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 韋氏為唐世顯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早莊出韋氏逍遥公房,七世祖待價相武后,四世祖應物官蘇州刺史,但曾祖履復、祖徹、父韫均無顯宦,正史無傳。韋莊少年時居長安、下邦兩地,生活過得憂無慮,任性放浪:「御溝西面朱門宅,記得當時好弟兄。曉傍柳陰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塗次逢李氏兄弟感舊)昔為童稚不知愁,竹馬閑乘遠縣遊。曾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學暫登樓。招他邑客來還醉,纔得先生去始休。(下邦感舊)。但這段無拘無東的少年生活一結束,就開始了他大半生顛沛流離、坎坷困頓的人生道路。 荘莊成年之後、廣明元年(八八0)之前的情况可考者不多。大概二、三十歲時曾在虢州村居約十年,或因科舉受挫而潛心力學以應舉。咸通二年(八六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嘉祐集笺注》内容简介:苏洵字阴允,人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一○○九),卒于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享年五十八岁。洵出身寒微,少喜游荡,年已壮犹不知书,其父苏序亦纵而不问。年二十七始大发愤,然屡试不中。嘉佑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简、帐方阵荐,得识欧旸修,为座上客。修称其文有厚之风,并荐陶于朝。修知礼部贡举,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自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苏氏文章辽擅天下。以修举荐,朝廷两次召陶试策论于舍人院,陶辞不就,遂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陶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舆陈州项城令姚辟阳令眺辟共主修撰。书戍,方奏未报,赍志以殁。
陈子昂为初唐杰出文学家,诗歌力挽齐梁颓波,散文接续汉魏风骨,所谓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白居易语)、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韩愈语),于文学史上高标一席。1960年中华上编出版《陈子昂集》,被公认为陈子昂诗文*完备的本子,惜标点仅取旧式句断,且无校勘记录。徐鹏教授生前以《陈伯玉文集》为底本,历时数年撰成《校勘记》,今本社取以过录,并重作规范标点,作为《陈子昂集》(修订本)梓行,书后附诗文辑佚、王运熙论文、罗庸《陈子昂年谱》。《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陈子昂集(修订本)》异文经考订斟酌,取舍精当,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陈子昂传世作品的定本。
本册收书两种,皆为张宗祥先生毕生掌管图书馆、整理抢救古籍时,所作的提要式目录。设计版本、目录、校勘等文献学领域,是张先生一生主要成绩的结晶。
《唐宋传奇集》是鲁迅先生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所辑录的一个唐宋小说选本,它凝聚着鲁迅先生长期的心血和努力,反映出鲁迅先生的学术功力和学术眼光。从其问世至今,已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本书经过时间的洗礼,越发显现出它的价值,它仍是现今乃至今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唐宋小说的书籍。 本书译文,尽量以直译为主,以期保有原作面目。在直译难以达意之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则以意译,力求做到信、达、雅。篇中的诗赋,亦尽量译出,一些意思浅显、文句平实的,为免伤大雅,则不予翻译。对联具有独特的语意及形式,一经翻译,势必损伤其美,故亦不译。《稗边小缀》为鲁迅的著作,遵从此套丛书体例,以附录形式附在书末,亦不作翻译。 本书的选题、订立体例、汇聚资料,均是程小铭君总其事,程君并亲自对本书前六卷的
黄仲则的诗歌,在风雨飘摇的旧时代,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瞿秋白早年在叙述家庭的穷困生活时会说:“想起我与父亲的远别,重逢时节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那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饿乡纪程》)当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在赠送给友人的一首诗中,再次提到黄仲则:“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羊牧之《我所知道的瞿秋白》)对黄仲则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 郭沫若说过,郁达夫不仅很喜欢黄仲则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似乎有意在学他,“他的短篇小说《朵石矶》便是以黄仲则为主人公的,而其实是在《夫子自道》”。(《郁达夫诗词钞序》)在解放前的三十年间,有关黄仲则的年谱,评傅、各种选本,陆续出版,数量之多,超过清代其它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