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著作的刊行,大抵经过由各著作单行进而汇集的过程。此次整理本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著录为《曹月川先生遗书》的明刻本为底本,此本收录了曹端的《太极图说述解》《西铭述解》《通书述解》《夜行烛》《月川先生录粹》《理学印证要览》《家规辑略》《月川先生年谱纂》,此明刻本乃是将以上明刻诸书汇为一秩而成。此次整理,各书仍保持其各自的原貌,冠以《曹月川先生遗书》之总名,重新编制了目录。以道光本及《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并参考吸收了今人王秉伦校点本《曹端集》的相关成果,是一次精审而高质量的整理工作。
《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阐释《春秋》的著作,董氏在书中极力推崇公羊学,发挥 春秋大一统 之旨,阐释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理论系统,为汉代的封建集权统治奠定 了理论基础。本书为凌曙注解《春秋繁露》之作。凌氏认为《春秋》之义存于《公羊》,《公羊》之学传于西汉董仲舒,又以《春秋繁露》流传已久,讹误较多,故收集旧说作《春秋 繁露注》。厘正误本,博稽先儒之说,梳理篇章句义,隋唐以后诸书之引《春秋繁露》者亦考其异同。《江苏文库》所整理以蜚云阁刻本为底本,以稿本、汇函本、续经解本、畿辅 本、龙溪精舍本校勘,正文内容兼采宋计台本、武英殿丛书本及卢氏抱经堂本,进行全面校勘。
《澹轩文集校注(套装共2册)》包括《澹轩文集校注.上》《澹轩文集校注.下》共两册。《澹轩文集校注(套装共2册)》此次整理,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八卷本《马学士文集》为底本,以临朐县马氏后人所藏抄本及《马愉手札》为参校本,旨在整理出一个完整的足本,同时,对诗文内容加以必要的注释。《澹轩文集校注》的出版,不仅能为学界提供一个可供研究的足本,而且还能部分展示当时政坛、文坛人士之间的交往等,对研究明初文学、科举文学等,均有较大的意义。
胡可先、徐迈编著的《欧阳修词校注》在校勘、编年的基础上,对欧词之人名、地名、本事、典故、名物及词句化用等做了深入而全面的笺释,并尽可能辑录古今学者对欧词的代表性评论,文字考订、词句笺注、资料辑录三者并举,在疑伪词的处理上尤为审慎科学。 《欧阳修词校注》在秉承传统笺注方法的同时,特别强调以词证词、以欧证欧。这尤其有助于揭示词这一文体的艺术特质,有助于理解欧阳修的文学世界。 《欧阳修词校注》可为学界提供一个校勘精湛、笺注深入、资料丰富、文本可靠的欧阳修词之定本,对当下词学研究,尤其是对欧阳修研究和北宋词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演繁露》为宋程大昌因《春秋繁露》而作。其正编不分类,续编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类,全书七百二十四条。其条目,少则数行,多则上千言,皆简要切题。征引之文内容博杂,遍及四部,且皆详明出处,比之两宋数
《山海经》是我国 部地理书。自成书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历代学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吴任臣是明末清初 的学者、藏书家,其《山海经广注》是清代 部《山海经》注本,在郭璞《山海经注》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名物等注释范围,对郭注中较简单、未详未闻的注解做了进一步补充,对郭注的明显错误做了注解修订。注重考据,旁征博引,所引书目达530余条,对《山海经》做了全面的辑佚。在校注方式上沿袭了郭璞开创的注释模式,在治学方法论上则 趋务实,具有 重要的学术价值。
吴任臣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藏書家,其《山海經廣注》是清代*部《山海經》注本,在郭璞《山海经注》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名物等注释范围,对郭注中较简单、未详未闻的注解做了进一步补充,对郭注的明显错误做了注解修订。注重考据,旁征博引,所引书目达530余条,对《山海经》做了全面的辑佚。在校注方式上沿袭了郭璞开创的注释模式,在治学方法论上则更趋务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贵州独山人。曾为胡林翼、曾国藩幕僚。本次将其手书日记整理成册。
本论文集为《古籍研究》的*一集,繁体横排。本论文集收入古籍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栏目有文史专论、目录与版本、校勘与注释、文献辑考等,内容涉及古籍目录、版本、校勘 等,古代文学实证研究,以及*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术成果介绍、评价等方面。读者可以藉此了解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领域的*动态。
这是对吴承恩著的《西游记》的评点之作。《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上下)》以明代《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为底本,参校明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及《西游证道书》、《新镌全像西游记》等,对底本中的讹、倒、衍、夺作了校正,将异体字统一为正体字,重新分段,采用新式标点。
(1884~1936),浙江绍兴人,徐锡麟表侄,早年加入光复会。是民国时期*批负笈东洋、投身法界、潜心司法实践的践行者,曾在司法行政部及任永嘉、吴县、上海等地方法院院长和浙江、江苏、湖南等省高等法院审判推事,并在东吴大学教授《审判实务》。本日记始于1931年1月,至1935年12月止。记录了其在南京的生活、司法部的工作状况及民国司法草创变迁、艰难发展的轨迹。反映了民国司法界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司法经验,探索中国司法道路,培育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程序的艰辛探索。
本论文集共收23篇文章,分为文学与文学文献研究、文史新研、文献研究与考证、纪念胡小石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专栏、学术综述五个专题,内容涉及楚辞研究、汉代序文研究、陶渊明研究、唐五代小说研究、墓志考释、书目研究、朱彝尊研究等各个学术领域,从多方面探究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特设纪念胡小石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专栏,从胡小石先生的学术、书法、诗歌等方面入手,探讨胡小石先生的学者人生与文化意义。
徐志钧撰写的《老子帛书校注(增订本) (精)》特点: 古老的版本:本书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迄今为止 古老的版本——《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参校《老子帛书》甲本、王弼本、傅奕本、河上本。 详细的校注:本书应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破解隶书文字通假的奥秘,探求文字背後的哲学真义。 深入的义释:本书着重从哲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产生老于思想的远古原始社会的背景,破除千百年来笼罩在老于身上的种种迷雾,强调其中华文化的源头与原典性质。
本书书首汇集《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词评等苏轼研究相关材料。正文部分包括本文、校记、朱孝臧注、龙榆生笺等内容。苏词本身之优美精彩固不必说,朱、龙二位大家的笺注考证详实、注解精到,无论对于学者研究,还是爱好者的阅读欣赏,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可谓为苏词锦上添花。书末附有篇名索引,可使读者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篇目。可以说,本书在保证学术质量之外,兼顾许多人性化的处理,力求为读者带来方便,相信会受到广大苏轼研究者、爱好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