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诗史互证、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赵翼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分析并评价赵翼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史学成就,主伙其著作《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在对历代史事的考证、对历代正史编撰的研究和史学批评、治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代表了清乾嘉时期考证史学的水平。对同时代三大史学名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作了比较研究,揭示了赵翼史学的鲜明特色。
历史是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事实,简称史实。史实虽是客观存在的,而一时间有密切的联系,时间不停留,转瞬即过,所以历史的*特点是一往而不复返,不能再现。因而史实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保持,是为史料。研究历史必须考察史实,而考察史实必须依据史料。史料一般的只能反映史实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现象,而不能反映史实的全部情况,尤其是实质的部分,所以史料与史实不能划等号。史料的形式有多种,主要的是文字记载,此外有古人遗留的实物,图画雕像,以及口耳相传的传说等。整理这些资料,可以视为史学研究的初步工作,通过可靠的史料,对于史实作科学的考察分析,宣明其发展的规律,方为史学研究主要工作。 “史”字在我国由来已久,“历史”一词是近代从日本传入的。所以我们用“史学史”一词,而不称“历史学史”,不仅因其简明,
《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 作者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主张史学即史料学,号召史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尤其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非常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本书系美国著名史学家鲁滨孙的代表作,书中作者提出了要用综合的多种因素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强调历史研究的功用在于通过历史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本书于 1920年代由何炳松译成中文,何氏翻译此书的目的,是认为《新史学》中反映的史学思想,“是很可以做我们中国研究史学的人的针硅”。作为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名著,《新史学》对“五四”以来中国史学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何炳松,字柏丞,浙江金华人,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史学研究方面,他是一位融会古今中西史学理论、致力探讨研究史学门径的史学家。他翻译并撰写了大量的西方史学理论著作与世界史著作,积极探索史学理论的发展和中国史学现代化的途径。何氏一生著述甚丰,此次所出版的《何炳松著作集》共九种,以收录何氏有代表性的单行著作为主,《西洋史学史》是其中一本,概述自神话时代至近代之西方史学发展脉络,犹重犹太史、希腊史、罗马史,并专门论述基督教对西方历史的影响。本书文字精深,见解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