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 秦汉史 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 一家一姓 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 祥瑞 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 天下归心 的 哲人王 成为了一个 天人共弃 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了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 外儒内法 ,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掲开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 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两千年来秦制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 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 经由本书,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汉武帝,看到不同的汉武帝时代。喜欢英雄叙事的,看到了青年英豪;沉湎悲情主义的,看到了落拓老将;抱持大国情怀的,看到了煌煌盛世;惯于悲天悯人的,看到了无名苍生。
《大秦帝国》是中华*帝国秦国的兴亡史。 嬴秦家族早年兴起于东海之滨,后来被放逐到西部边陲,春秋在西戎称霸,战国与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奠定中华帝国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又迅速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响应中轰然灭亡。 从崛起争雄,到建立帝国,是漫长的五百多年;从一统天下,到国破家亡,是短短的十五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兴起何其艰难,其败亡何其迅速!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 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 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隐士 给人风度翩翩的印象,然而隐士卓然出尘的形象,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慢慢成形的。在此之前,士人在仕与不仕之间的选择,时常因为文学的歌颂而逐渐扁平化,细节与脉络被埋没。 士原为低级的贵族,因此早期的士不会面临仕与不仕的问题。春秋晚期,贵族与庶民的界限被打破, 仕 才成为一种专业,士人才需要在 仕 与 不仕 之间做出选择。但不仕并不等于 隐 。先秦至两汉,经历封建制崩溃到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兴起,特别是汉武帝 独尊儒术 和 以经术取士 之后,士人群体从百家争鸣、士庶杂处逐渐儒家化、宗族化和官僚化。由于政治基础与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士人离开政治权力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从 隐逸 到 不仕 ,再到 以不仕为隐 的过程。 本书通过爬梳《史记》《汉书》《高士传》等史料,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对先秦至西汉时期的 不
一部关于嬴氏大秦的百科全书! 本书分为传说时代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上中下三册。全书内容起自传说中的女修吞卵生大业、伯益获赐嬴姓,终于秦朝灭亡、子婴被杀,以时间发展及历代秦王主政、事迹为主线,综合传世史料、最新考古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平实的语言,借助手绘重要战役与活动地图100余幅,拼就了秦人从部族发展为附庸政权、诸侯国,一直到统一天下并骤然覆亡的两千余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巨幅画卷。 本书对大秦及当时主要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邦交、文化和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作了介绍,并探讨了秦人兴起、覆亡的原因,还对一些历史谜题作了独具见解的分析,是一部通俗版的 大秦全史 。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忽如远行客:秦汉的游士与游侠》叙述了秦汉时代游士与游侠兴起又渐趋消亡的过程,描绘了这一时期广阔的历史图景和多彩的社会风尚。在关注历史运动的大背景和大关节的同时,将学术研究和非虚构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范雎、张良、韩信、刘敬、贾谊、汲黯、郭解等前人虽有了解但又缺少细致解读的人物,由心理历程到生命历程,做了深入挖掘和解析,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于诸如战国变法运动的开展、秦国的主客矛盾、汉初的王国、汉文帝的历史形象等学界虽有讨论但尚无定论的问题,《忽如远行客:秦汉的游士与游侠》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其年轻的儿子刘盈即位,但实权几乎都在刘盈的母亲吕太后手中。惠帝在即位第七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刘恭和刘弘先后成为皇帝,因两位少帝年幼,吕太后实行 临朝称制 。从《史记》《汉书》的记载开始,在很多史书和相关研究中,吕太后都是与功臣集团和刘氏一族对立,充满忌妒心和野心的形象。 汉初著名的 诸吕之乱 向来被认为是吕氏一族为了夺取刘氏的天下而欲作 乱 ,但在付诸行动之前被大臣和诸侯王察觉,吕氏全族被杀。但是,我们如果研究与该事件相关的史料记载,会发现很多与这种定论矛盾的情况。作者爬梳史料,试图解答吕太后为什么能掌权15年,她施行了怎样的统治,与其统治密切相关的这一重要事件 诸吕之乱 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等问题,并阐明了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细读秦亡汉兴》一书作者以全景视角结合关键人物,完整复原了从秦始皇晚年到群雄起义推翻大秦,再到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那个风云时代。作者的叙述既有精彩的宏观叙事,也有独到的细致分析,并通过生动的文笔,为读者详尽道出秦汉王朝更替的历史启示。
秦始皇荡平六国,建立了个中央集权制的封面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局面,这其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成为推动历史向前的关键,比如,吕不韦、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物,以及始皇出巡、大泽乡起义等事件。 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秦朝从建立、发展到分崩离析的重要节点进行了故事性地介绍,并以史为鉴,将历史照进现实。从而让我们能够轻松地抓住历史的主要脉络,愉悦地体验历史故事,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过好当下的生活。
周秦之变 是公认的中华文明 分水岭 ,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 朝代循环 ,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汉瓦》侧重于探索 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 的答案,也就是 周秦之变 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 汉瓦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疆域犬牙交错,且时有盈缩,历来没有一本较为详细的能够反映战国各诸侯国面貌的考释性地图文本。本书系统梳理了《战国策》等史籍中关于战国地理的资料,以公元前333年为立足点,复原了其时各诸侯国疆域的具体范围。填补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出发点的历史地图的空白。第 一 部分主要对《中国历史地图集》 战国时期 地名及方位进行校补,第二部分分章详细考证了公元前333年各诸侯国疆域范围,并形诸图像。全书考证较为详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文史星历 秦汉史丛稿》汇集了作者十年间有关秦汉历史、政治、文化和出土文献的20余篇论文,集中探讨《史记》与历史记忆、时间秩序、文化与制度等重要课题。本书所收论文均史料丰富,考辨细腻,视角独特,颇有创见,在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新知之外,还力求 以小见大 ,扩展视野,探索方法,为未来的研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