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所撰的《汉书》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断代史,全书共一百卷,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载述从西汉开国迄王莽新朝止,二百二十九年间的历史与人物。《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汉代人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为中国史书中的不朽之作。它的体例虽仿自《史记》,但结构和内容要比《史记》完善和丰富,为后世断代史的编撰奠定了基础,成为后代修史者遵奉的范式。《汉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与地位,被誉为 文章雄跨百代 ,受到历代古文选集的重视和收录,是后人学习古文的楷模。本书由北京大学历史学者吴荣曾先生主持,三十余位学者共同参与注译。正文以清乾隆武英殿本为底本,北宋景佑本、清末王先谦《补注》本等为校本,除注重原文的校勘与注释外,书前有 导读 ,各卷并撰有 题解 段旨 研析 等,期能做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部要籍选刊史部之一种。《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范晔以前,有关东汉史史书已有多种,如汉末官修《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晋张莹《后汉南记》、晋袁山松《后汉书》等。范晔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冗赘,自成一家,大致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并因应东汉具体情况新增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种类传,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自其行世以后,其他各家东汉史书逐渐淘汰,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今据清同治金陵书局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翁公羽等编著的《从分治到集权——西汉的王国问题及其解决》在广泛收集史料并加以严肃考辨的基础上,动态而又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西汉王国分封制的缘起和演变、汉廷与诸侯王国的互动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全书共七章节,内容包括西汉王国分封制探源、异姓诸侯王国之始末、同姓分封与白马之盟、惠吕时期王国政策的调整及其时代特征等。
在中国古代,君臣关系处于治理体系的中心,而诏策与奏疏则是治理能力优劣的集中反映。本书的研究向人们展示出汉代诏策、奏疏的生动面貌与独特地位: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文笔雄健典雅。这是中国诏策与奏疏走向成熟定型的时代,为后世君臣的交流与互动确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首先,汉代的诏策奏疏或可成为当代中国如何审时度势吸取外来先进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典范。汉代吸取秦代唯法至上、独尊的治理方式,在早期试行了休养生息、谦和守成的“黄老之治”,造成了文景之治的一度繁荣,但是董仲舒看出了其中蕴藏的与高度中央集权相悖的文化危机,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尚法尊儒”并稳定2000年之久的文化格局与治理方式。其次,汉代的诏策奏疏可为中国当代边患的“战”、“和”互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