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期之一。本书由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撰写,论文几乎涵盖了该时期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对外关系、战争、农业、性别、艺术、哲学、物质文化、地方社会和音乐。这些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和丰富。这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学被公认为独立学科、宗教因佛教的本土化和有组织道教的形成而发生转变的时代。古代中国后期历史的许多趋势都源于这个时代,比如中国南方的商业活力、历史和文学与古典研究的分离,以及女性在政治和宗教中越来越重要。
全书由 凡例 释文编 索引编 参考文献 四个部分组成,对2022年前国内外刊行出版的金石志书、学术文集及著作论文中公开发表的3718种南北朝造像记进行系统整理。介绍造像记刊刻、出土、收藏情况,著录造像记信息,以目、文、研形式分类展示;考释造像记文字,按年代顺序编定成册;汇集造像记注释,收录诸家成说;编制造像记索引,提供造像记名、人名、官名、地名引得。本稿释文编是在造像记实物、拓片图版基础上,对造像记文字进行隶定考释,提供完整释文。遵循保持造像记文原貌的原则,重点对疑难字、碑别字、俗体字、讹误字等进行考订。收集前辈学者已作相关文字考释,并以注释形式展现众说,为读者提供参考。索引编提供了人名、地名、官名索引,及配套的造像记名的拼音及笔画索引,为学术界提供科学规范、条目清晰、方便实用的搜索工具
无
无
自古被视为衰乱之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其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历史位置,在近代西方历史研究理论的影响下,从上个世纪早期开始,便倍受学者们的瞩目。在针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中,几乎集中了近100年来最为的史学名家。上世纪80年代初,前苏联的历史学者马良文氏曾撰文回顾世界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认为中国学者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何兹全与日本学者宫川尚志、谷川道雄、川胜义雄、越智重明等人的研究工作为勾勒该时代的面貌作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近30年前的这一评述,仍然可以说至为客观、公允。当我们重读上述诸家的著作,或许感觉在材料的精细选用上不如现今利用电子检索那样完备,但无论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问题提出的视角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新颖独特,大气磅礴,行文也是布局严密,层层推进,犹如长江巨浪沛然不竭,读后令人
《魏国史》通过对魏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展现了中原诸侯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魏国史》适合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有兴趣的读者阅读。魏国(公元前403~前225年),姬姓,其辖地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南部,陕西、河北部分。战国初年,魏国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是早任用布衣卿相的诸侯国。平民中贤能之士的大量选拔任用,成就了战国初年魏国的霸业。魏国是法家文化的发祥地,李悝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壹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后世封建王朝法典的蓝本,对我国后代法典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河南汲县发现的魏襄王墓中出土了大批竹书,即《汲冢周书》,是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魏文化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发达进步的诸侯国文化之一,魏国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主要为中国纪年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入两汉、三国、魏晋、六朝130余面纪年铜镜。其中有20多面为首次对外披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研究纪年铜镜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