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慧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外,本书附录中收录了吕思勉先生关于三国的其他文章共12篇,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目的是使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已故日本著名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守屋美都雄先生的代表作。守屋美都雄以六朝时期著名的门阀家族 太原王氏的家族谱系考证为切入点,在勾绎此家族世代人物政治命运发展的基础上,对六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进行了画龙点睛似的提炼和概括。《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六朝门阀个案研究的一部相当优秀的学术著作。
本书从拓跋鲜卑的 祖宗之庙 嘎仙洞开始,讲述了拓跋魏王朝几百年间的兴衰沉浮,特别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深远影响,并呈现了几位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面貌。此外,作为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作者不时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水热、地势条件对北魏迁移、扩张、迁都之影响,使这一段历史展现出了更丰富的面向。
本书是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物,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政治、学术文化、社会经济等进行了全面而提纲挈领式的叙述。读者可以从中体会何兹全先生对这一时代历史发展轮廓、体系、线索的认识,理解何兹全先生对这一时代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的看法。
自东汉至隋,这四百年的时间里,怎一个 乱 字了得!这个 乱 ,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民族层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这是一个大冲突、大碰撞、大激荡、大交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历史时期。 西晋本来站在这个转折的路口,有机会做出它的回应,当然它不可能先知先觉 清晰地认识并明智地解决缠绕王朝命运的难题,它甩不开它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激流中。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所慨叹的,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而事物的兴废往往决定于人的思想和性格。本书真实再现了 八王之乱 这个中国历史上令人伤怀的至暗时刻,揭示了国家动荡之际人民的苦难与士人的哀屈,告诫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治乱的教训不可或忘。
《二重奏 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对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以及其日后的改制进行观察和分析,认为北魏前期的政治体制作为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结合物,具有胡汉相糅,合中有分的二元结构。在北魏定都平城的100年间,这种体制使北魏保持着强大并继续扩张,也体现着社会的冲突与发展,并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范例,在后来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汉末英雄记》又名《英雄记》《英雄交争记》,是我国*一部以 英雄 为主题的历史专著,作者是三国时期 建安七子 之一的王粲。王粲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有着特殊的出身和经历。王粲31岁加入曹魏阵营,41岁因病去世,10年间担任的3个职务都直接服务于曹操本人,曾随曹操出征6次之多,经历了合肥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作为一名有个性的文学家、诗人,同时又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他写的《汉末英雄记》有着与一般史书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史料价值,是我们解读汉末三国历史不可缺少的文本。但这部书从宋代开始便散佚了,保存下来的部分因为支离破碎而难窥其全貌,因而常常被人们忽视。 本书参考了《说郛三种》《广汉魏丛书》《黄氏逸书考》《王粲集》等辑本,并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作者以生动别致的 讲史 形式详细讲述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书中不但将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剖析、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加上作者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让读者更深刻、更有兴趣地了解历史真相。作者还善于用现代人所了解的名词去解释历上的各官职和家族关系等,使全书显得通俗易懂。本书则是丛书中*富可读性的一种。
《在汉帝国的阴影下》是一本研究南朝初期士人思想发展的学术论著。论著由概述汉末政治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了汉末的社会经济基础与流民等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魏晋南北朝初期南方诸朝诸文官机构的发展、文人的崛起、文人思想的萌芽发展等相关政治文化内容。
如何评价八王之乱?知乎万赞回答首次整理成书 一部简明易懂的西晋王朝八王之乱史。 逐鹿的诸侯 殒 于途中, 普通人和牡丹葬在洛阳。 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只是长夜里闻鸡起舞的少年。 公元3世纪末,一个王朝 渐渐 没入了黑暗。 故事,就从 衣冠南渡 前讲起。
本书行文诙谐有趣,生动活泼,颇为口语化,却又极为严谨。全书史实准确,去伪存真,不再怪力乱神,不再天命所归,将 神人 请下神坛,使人物暴露本性,让历史恢复原貌。读过之后便会惊呼:原来真实的三国如此精彩! 作者撰书时,引用了大量可信证据,不仅客观分析了三国主要人物的人格特质,还对关键性历史事件作了独特解读,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相对于南朝,北朝的历史因纷乱复杂而使读者望而却步。但正是在这个历史阶段,北方大地实现了各民族的空前大融合,由此汇聚起的巨大力量,*终推动隋朝实现了大一统,并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本书以北朝时期八位代表性人物为主角,辅之以近千名配角人物,用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起北朝将近二百年的历史,*终由这些主角配角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北朝画卷。作者延续了 历史的沸点 系列图书的风格,以鲜活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独辟蹊径的分析,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带着读者走进那段铁血迷乱的历史深处。
本书以公共史学的视角与写作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国文化,参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三国中魏蜀吴的历史人物,从境遇与性情交融之处着墨,分析其中的道义抉择与慷慨壮歌,在娓娓道来历史故事的同时,融入管理学、营销学与传播学,从而传承创新历史文化的讲述方式,给读者以轻松而又深邃的启迪。同时,本书作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三国人物史话》的教材,作为讲义,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问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李硕主编《画说中国》的初衷。
在群雄割据的三国乱世,强者如何才能越做越大,*终以压倒性的优势成就统一霸业?弱者怎样才能避战避强,在夹缝中艰难成长而不致被消灭?三国群雄的实力此消彼长究竟以何为依托? 本书独辟蹊径,以现代外交理论解读三国历史,试图从外交谋略这一视角,重新建构三国的恢弘历史。在作者看来,整个三国历史,就是在一场场外交谋略的攻防战中推演变迁的大历史。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在起步阶段都处于弱势,但他们凭借出色的外交谋略*终得以三分天下。三国版图的变迁主要依靠的,不是武力或者沙场战略,而是格局更加宏大的外交力战略。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三国时期各种势力是如何利用外交力,远交近攻,求存图强,*终形成群雄并起的天下格局。这对当下职场、商场人士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刘逸生著的《三国小札》从正史、野史、民间轶闻趣事出发,以“漫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地谈论“三国”人物和故事。篇篇小札既言之有据,又言简意赅,且生动耐读;于细微处启示引导,激发读者想象和探究的兴趣;传播真知识、真趣味、真性情、真思考。是一本让人轻松读懂《三国演义》的名家鉴赏辞典。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化大、战争多,民族关系处于大分裂而又融合的时期。这段时期史事、人物繁复,往往使历史研究者感到头绪纷纭。但是只要掌握了南北朝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就能明白其史事的源流,理解人事的变迁。本书按照历代《会要》的体例,将南朝齐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分门别类,编排组成书,使读者能按目检索,解决疑难。本书内容博采自《南齐书》、《南史》、《梁书》、《陈书》、《隋书》等多种正史,资料丰富、翔实,实为研究历史之参考书。本书系据清代学者朱铭盘未刊手稿整理出版。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2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被人誉为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 正史 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 ,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 几经考证 。 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本书对三国前后一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点评,包括“曹操心事”“三国风云”“绝代美女”三大部分。作者史力深厚,根植于“论从史出”的传统,所谈又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题目,于细微处着墨,却总能涉笔成趣,评品古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