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以寥寥几个单词,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宋末年首都临安的日常生活。
本书通过梳理北宋前期的政治过程,分析宋代古文运动展开的历史脉络。上篇探讨1008至1033年的所谓 天书时代 ,如何在真宗与徐铉后学的合作下,融合汉唐经学、谶纬学、道教思想于一体;下篇探讨仁宗朝的古文运动如何在批判天书时代的政治文化中诞生。为探讨此一政治过程,本书所关注的士大夫群体远多于范仲淹及其政治支持者,从而深化仁宗朝古文运动的历史过程。本书认为,天书时代是赵宋君臣将汉唐君主对 太平 的想象与操作,进行总结性的重组与展示,以为统治的正当性张本;天书时代在仁宗朝的破产,意味着此时士大夫反省,甚至放弃汉唐儒学所赋予的政治理念。是故,从天书时代到古文运动,可谓是中国政治史与儒学史典范转移的关键时期。
忽必烈是中国和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了蒙古族从早期的游牧奴隶制到中原封建制的飞跃,创建元王朝,行用汉法,统一全国。他的活动,对中国疆域的奠定,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巨大的影响。本书充分肯定了忽必烈在上述诸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详细分析了在其治下蒙古贵族、色目人及汉人官员间相互倾轧、争夺的政治升沉,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权术以及穷兵黩武的对外侵略战争等。本书是我国部系统研究忽必烈的专著,立体展现了忽必烈跌宕起伏、功过纷纭的一生,同时也是探讨元朝政治史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书着力于为王安石辩诬,为恢复历史上本来面目的王安石贡献颇多。 自1950年代以来,作者四次为王安石写传,本书为后一个版本。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对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变革都有理想和抱负、韬略和办法,他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 的精神,积极推动以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 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业绩、气度和胆识,清除近千年来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他的种种谤言谤语、虚枉记载,改变千年来所铸成的传统成见,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展示了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的图景。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史学者编写的丛书《中国文明的历史》中的第七册,由成吉思汗的诞生开始讲起,介绍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再到蒙古帝国征服欧亚大陆的整个过程。之后主要讲述了蒙古帝国向元朝的转变、元朝的兴亡,以及其经济、社会 和外交情况等,其中对忽必烈两次 东征日本有较详细介绍。
《战厓山》向人们展示了风雨飘摇的赵宋王朝,面对强大的金军和元军,那些有志之士如何拯救将亡之国。辛弃疾、韩侂胄、李庭芝、文天祥虽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但终难转大势。公元1276 年,宋恭帝率百官向元军投降,临安陷落;公元1279 年,元军围攻厓山,陆秀夫背起宋帝昺毅然蹈海,宋朝灭亡。厓山之战书写了赵宋王朝覆灭的悲歌,展示了宋朝最后的风骨。
张荫麟生前对于《中国史纲》的宋史部分已有写作规划,即:一、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二、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三、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四、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五、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但写作未半,即已去世。本书以张氏拟定章题为纲,收录已成文的*章、第二章及中辍的第三章*节全部内容,并将张氏所撰论文中与各章主题相关者择要选编,附于各章之后,以便读者加深对宋代历史和张荫麟史学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这是一本和苏东坡相遇的十个故事。 在 花褪残红青杏小 的季节,遇见苏东坡。感受他的兄弟情谊。 在 正是橙黄橘绿时 的岁月,遇见苏东坡。体察他的宦海沉浮。 万谷酣笙钟,遇见暮年苏东坡。管他清风急雨。 千里共婵娟,遇见AI苏东坡。畅想元宇宙的未来。 这一生,何妨吟啸且徐行。每一次遇见,都是新鲜。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以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天书封禅为中心,展现宋真宗朝的政治发展,进而讨论北宋政治的走向等问题。宋真宗阴差阳错幸运地获得了皇位继承权。真宗登基后,通过澶渊之盟,与辽朝达成和议;又暂时取得了西夏的臣服,对外取得了成功。此时真宗本可以将精力放在发展内政上,但他却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精心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天书封禅活动。这场活动持续了数年,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人力,不仅让北宋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也给政治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随着宋真宗的去世,表面上天书封禅活动停止,但它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一直影响着北宋未来的发展。
书名以寥寥几个单词,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宋末年首都临安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个繁华盛世的时代!一个极尽理想化的封建时代! 宋太宗晚期文治天下盛世初现,真宗咸平之治步入盛世,至仁宗盛世至于*。盛世下帝王将相的鲜活形象以及帝王的文治之功和文武良臣的时代风骨,在书中得以浓墨重彩的描绘,宋代于真宗、仁宗朝达到封建盛世的时代原因亦得以生动阐释。全书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又有波诡云谲的官场权争,道尽帝王将相的同时,全面地展现了盛世时代的璀璨画卷。 本书为《宋史是好的教科书》系列的盛世卷。翻开书,读者轻轻松松就能够了解到中原王朝封建盛世的发展之路,既可以映照现实,又可作为中青年人的官场职场启示录,亦可作为了解历史了解人生的励志书。
这是一部历史类通俗读物,是 你不了解的 系列的一部。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令华夏重归一统。中华文明历经数载演变,在这319年里达到,文坛璀璨、发明无数、中央集权走向完善,是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之一,却又同时终结了汉民族自古而来的尚武之风,从此转向重文轻武 北宋有九位帝王,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却只有七座帝陵;宋太祖黄袍加身,身后八位帝王却非其后嗣;宋太宗大肆宣扬佛教;宋真宗写出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仁宗知人善用,是 守成贤主 ;宋英宗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帝王;宋神宗年轻有为;宋哲宗欲承父志,可惜英年早逝;宋徽宗才华堪称自古帝王之,靖康之耻却永远和他的名字烙在一起 这里有你不了解的北宋史!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天崩地裂的大悲剧。那么导致两个同朝在世皇帝被俘的靖康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个繁华而富足的 世界中心 怎么竟被兴起时间不长的女真人如此轻而易举地毁灭了呢?庞大而文明的北宋帝国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壮士的慷慨悲歌声中,又是带着怎样的遗憾和深痛? 本书通过长时段、多层面的考察,全景再现北宋王朝衰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索和解答。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我国帝制时期,父死子替、兄终弟及是较普遍的皇位更迭方式。这种方式下,皇位继承只会发生在上代皇帝去世之后。但在南宋前期,皇位的传承却连续以 内禅 的形式出现。南宋前四帝,继位时上代君主均仍在世,他们同样面临血统上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并不常见的。这固然与一直困扰宋朝皇室的身体与生育问题有关,但也受宋代所处的时代氛围、国际环境所影响。此外,宋朝所秉持的皇帝、大臣之间特有的 君臣共治 体系,以及后妃的特殊政治地位,都多少影响着皇朝在继统方式上的选择。每次内禅前后上演的充满戏剧性的皇室 父子 情仇背后,透视着从深宫之中、朝堂之上到万里疆场内外的各方角力,也揭开近古皇朝极权模式所面临的新困境。
宋史难治,实在是因为它是中国历*矛盾的一笔,本书可谓是迎难而上。作者没有将笔墨放在众人皆知的外在病因上,而是深入宋人的内心,去挖掘大宋帝国衰亡的内在病因,向世人展示了宋人的无奈、无能、无聊乃至无所事事的心态轨迹,构成了一部大宋衰亡的心史。对这个只剩下半壁河山,经济却超过了盛唐;党争不止,却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对外软弱无能,但无妨他们的皇帝成为历朝历代帝王中文化修养*的朝代,没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正因为如此,当它转化成历史故事时,会令人惊奇地好看,因为这里的人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英明之处也有糊涂之处,就像我们自己。
内容简介: 《大宋梦华:宋朝的开明与风雅》以开明与风雅为切入点,论述宋朝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文化,从宋朝简洁朴素的服饰风潮、精致优雅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书籍印刷的演变过程、科举制度的利弊与革新、旅游业和宋朝百姓的爱好,以及节气习俗等方面,力图给出一个立体可感的宋朝,还原那个思想开明、文化繁荣的时代。
本书延续了卷的风格,通过严谨细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内容,向读者展示宋徽宗时代的风起云涌。作者将这个时代比作拼图,在时代的拼图里,有人活的精彩,有人过的平庸,有人万众瞩目,有人悄无声息,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凡此千人千面,恰是时代的内涵和精彩。文中全面描写了宋代的繁荣与倾覆,承上启下宋徽宗时代的三卷。蔡京、李师师、梁太后、完颜阿骨打,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串起两宋、辽、夏、金、元三百余年的历史。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真实生命历程,以趣味笔法带读者领略宋徽宗时代的魅力。
《宋史是好的教科书:变革》是围绕当下改革热点话题,讲述宋代变革故事的通俗读物。本书探讨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大小变革兴起与失败的深刻原因。在宋代这持续百年的大变革时代里,围绕着“变”与“不变”,王朝内部的派系分化与权力的沉浮,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相互关联,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官运、国运、民生无不改变,各种利益冲突复杂多变,所以每个阶段的每一步改革,无不步履维艰。 宋史是一面镜子,总结宋代变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无疑对当下的社会变革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本书紧扣时代变革脉搏,既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百年变革史,一部发人深省的官场启示录,还是一本探讨人生的励志书,堪称“好的教科书”。 《宋史是好的教科书》是全面展现宋代三百年沉浮史的一套系列图书。本书是其中的
10 13世纪,在中国境内交织并存着辽、宋、夏、金、回鹘、吐蕃、大理等多个民族政权,这个时期因此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 第二个南北朝 。 知名辽宋金史专家王曾瑜以高远的历史格局勾勒出辽、宋、夏、金四个并存继逝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以及相互间冲突交融的概况。 《简说辽宋夏金》中亦不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探讨,诸如辽朝具备浓郁的游牧民族政治特色,荫补制是造成宋代冗官的主要原因,西夏建国乃是利用了西北沙化优势,女真高度汉化后又迅速腐化,农业复种制和西北沙化是导致经济重心南移和政治中心东移的重要原因,等等。 《简说辽宋夏金》中对历史人物的臧否点评也极有特点,直言不讳而又充满温情敬意。
本书介绍了宋太祖赵匡胤从一介平民飞跃成为宋朝皇帝的一生。史料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向我们展示了立体化的宋太祖形象。
公元1118年,大宋周边,辽朝正在急速衰落,女真已是如日中天,西夏依旧傲然挺立。东京皇宫内,一场生辰宴会正待进行,主角是宋徽宗*宠爱的柔福公主,徽宗却不见了踪影。借着等候徽宗的时机,我们在时空中切换,站在徽宗的视角,脑补他作为大宋皇帝,需要了解的内政外交和历史背景。逛逛繁华喧嚣的东京城,回顾徽宗成长、登基之路,历数北宋皇宫里那些女人的往事。讲述天祚帝之前辽朝那些大人物的故事,还有党项民族自拓跋思恭到李元昊的奋斗史。徽宗终于回来了。他并非如大臣们想的是去寻欢作乐,而是办了件机密事。这件事,直接改写了徽宗本人,还有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
元朝 我国*个发源于草原文明的大一统王朝,如绵绵中华之脉上的一座奇峰,存在不过百年,却担着一身争议。它曾是铁血的征服者,也曾是多元文化的创造者与保护者,从未脱离游牧文化的束缚,亦能以开放包容的气魄混一南北,贯通中西,在世界舞台留下浓墨重彩的空前一笔。辽阔的疆域、繁荣的海运、畅通的中西交流、复杂的财政困境、蜕化的科举制度、周转不灵的基层系统 一位位不同身份的元朝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方面,展现出元朝政治中的功过种种与独特之处。关于元朝的争议或许还将继续,*不可否认的是,它为中华文明打下的烙印,与其他时代同样不可磨灭。 《解元:他们的元朝》属于华文出版社 华文通史 系列丛书。本书选取吉思汗、忽必烈、耶律楚材、阿合马、桑哥、朱清、张瑄、佟锁住、潘生、虞集、元明善、杨维桢、铁木迭儿
本书以宋代政治史为叙述主线,通过对赵匡胤、赵光义、寇准、狄青等政治人物的考察,尝试呈现出宋代政治运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如皇权的结构、士大夫政治、兴文抑武的国策、内政与外交间的互动等,以期通过对宋代的政治结构的了解,对宋朝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走向有更深切的体认。在写作时,作者把人放在历史情境中观察,在长时间线中解释他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因此能够在对人物进行相对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1075),是两宋历 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 ,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