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 五四 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 五四 历史图景。
《剑桥*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的12卷的中译本。 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 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 J内森、詹姆斯 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 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 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本书是 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这是交织着饥饿与恐惧的一年:300万人饿死,300万人逃亡,中原大地,饿殍载道。这是被遗忘的一年: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相关统计也都含混不清。这是1942年,旱灾、蝗灾、兵灾交加的河南,一场大饥荒正在肆虐。时隔70年,大多数亲历者已经去世。《河南商报》几经筹划,派出7名记者,沿当年难民逃亡线一路向西;历时半年,行走3000里,搜集手的历史细节,重返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访问历经劫难的灾荒亲历者,力图复原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1942年,许多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被改变,难民潮直接改变了某些城市的格局。1942年,几位记者的呼喊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一个政府的沉默让它失掉了民心,一支曾经的劲旅却在民众倒戈的奇观中仓皇溃散……
《纸糊的民国》属于续写民国历史大家蔡东藩先生的《中华历代通俗演义》之《民国演义》的历史文学作品,紧密结合蔡东藩先生《民国演义》中的后续历史而写出了1915—1945年的30年民国历史。本书是中国南阳作家群中知名作家易存安先生历经27年思考、精心打磨的经典之作,全书以“文学笔法”书写了30年的民国历史风云,精彩地再现了民国时代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以鲜活的历史故事,为我们讲述着“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本色。以章回体的形式,为读者讲述了民国时代风云人物的荣辱浮沉、成败得失与备受蹂躏的民族命运。
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法国人饶家驹以他的博爱、智慧与坚韧,在上海创立救护战时平民的饶家驹区,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 这个“上海模式”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乃至法国、德国,并推动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战时保护平民成为各国的共识,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战后,饶家驹因救助德国难民劳累过度而死在德国柏林。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悲情怀的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他的名言是“我将为不幸的人,尽后的力量!”他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然而,在中国生活了27年的饶家驹的感人事迹却鲜为人知。2014年11月,来自法、德、荷、美、韩、中等国的学者齐聚沪上,次主办饶家驹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代表们呼吁并期待,饶家驹难民区的遗存应该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
......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活动的革命遗址遗迹为关注点,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活动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往中央苏区瑞金这一历史时段,党在上海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真实情景。全书力求据史存真,还原历史原貌,使读者在重温那段风云激荡、革命如火岁月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今天这片脚下红色沃土的精神传承。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本册为第五辑第三编的军事分册。全书分为四个部份:[一]军事行政制度;[二]反共军事措施;[三]战区受降与抢占胜利果实;[四]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及其溃败。以上档案资料,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军事组织概况及其反共措旋,以及战区受降经过;此外,也反映了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一些情况。
本书是一本抗战时期货币金融的全景记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937-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就,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作者从在华外国人的角度回忆了那段历史,因此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战后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查证了自己未掌握或语焉不详的史实以及资料,将自己的论述补充得更为完整可信,因此,本书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著作,能够为读者认识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本书系收录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学术思想的学案体著述,共分六卷:卷为哲学类,第二卷为史学类,第三卷为经学考古类,第四卷为语言文学美学类,第五卷为版本目录、历史地理、宗教等类,第六卷为教育、科技、艺术等类。如此分卷,主要基于民国学术和学科发展的实际以及编辑操作和读者使用方便的原因。案主学术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则以其主要学科成就归类。 本书系共著录案主254人,分个案、合案(如《陆侃如、冯沅君学案》)、附案(如《钱基博学案》后附《钱钟书学案》)三类。每类案主的排列以出生年份先后为序。 本书系编写体例大致为:(一)案主行状;(二)学术旨要;(三)案主主要著述目录;(四)研究案主学术成果要目(收录时间以2000年底为限)。本书有关案主学术的文字引用和成果收录,大体保持原貌,以体现民国学人语言表述的实际。本书为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