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本书以这一时期的深刻时代变迁为主线,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立论依据,着眼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粮食统购统销等重大社会变革,梳理其历史过程,阐述其历史意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呈现了诸多历史细节。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 左 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随即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果断措施。本书依托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对这一历史时期全党怎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迅速调整国民经济,促使国家经济形势实现好转的过程,展开详细回溯,从中展现出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自我纠错机制的具体运行。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够,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 左 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本书以这一段特殊历史为考察对象,从字里行间感悟到历史何以能成为最好的教科书与清醒剂。
本书择取1956 1979年间知识分子政策形成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对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双百 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经过、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1958年科教文卫 大跃进 、1963 1964年间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1977年的科教工作座谈会、高考制度的中断与恢复、 文艺黑线专政 论的由来及否定等,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视角独特的叙述,揭示出对知识分子认同与信任的曲折历程,由此折射中国知识界在历史大潮下的嬗变。
在华北解放战场上,以晋察冀野战军为代表的晋察冀军区,在各个阶段根据党中央部署,从重庆谈判破裂后出击察南绥东,攻取运城、应县,降伏 卧牛 ,鏖战晋中,围困太原,进军绥远,到新保安之战全歼敌 wang牌 第35军,张家口解放,再到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华北*后一战 总攻太原。在一场场战役的描绘过程中,塑造了聂*臻、徐向前等一批我党栩栩如生的将领形象,国民党方面相关人物的特点也是跃然纸上。
本书主要内容为某省茶厂职工1950年代参加整风运动的文献资料,对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动、政治运动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勾勒了一个四川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而 技能 这一话题以两种互相关联的线索贯穿全书:技术性的,或社会性的。作者试图通过聚焦一种技能劳作的相关细节,更加透彻地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 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 城乡鸿沟 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
1949年10月1日,亿万中国人民结束了任人欺凌、宰割的屈辱史,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满怀豪情地创造新的生活。从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惊天动地的 *次 。这些 *次 都是里程碑的突破,也许不完善,却意义非凡,如*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条全线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建成、中央电视台*届春节联欢晚会、*颗 北斗 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等等。我们从这无数的里程碑中选取了100则*振奋人心的珍贵的*次,并搜集了珍贵的历史图片,奉献给读者。
2021年,是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也是板门店谈判开始的70周年。 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从1950年6月25日开始;而板门店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签订停战协定。谈判漫长曲折,打打谈谈,时断时续,经历了两年多,747天,是历长的停战谈判。 以史为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应该能为热爱和平的人们提供启示。 朝鲜战争与此前世界上的诸多战争不同,自战争爆发后不久,就一直存在着战与和两条线上的战争,且两条战线相生相伴。本书着力在朝鲜战争和谈这条战线上,以军事战线的铺垫为辅,既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大国对谈判策略的制定、参战多方战与和的博弈、两大阵营明与暗的角力,也从局部和微观层面描述了谈判进程、谈判中的针锋相对、掌握主动的谈判技巧、谈判配合军事战线与战场配合谈判的细节等。 本书详细地描写了我
《中国国家历史》项目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策划,拟从2013年开始,每年出版四辑,随着图书编写的不断成熟而逐步增加册次,并定期举行《中国国家历史》高端论坛。《中国国家历史》择取内容的原则:,紧扣人类发展脉搏,突显历史重大脉点;第二,剖析历史深刻渊源,聚焦当代社会热点;第三,展现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刻画客观真实的历史细节;第四,尊重历史科学内涵,彰显历史多样形式。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件文物、一幅图画、一处遗迹、一首歌曲、一种文化现象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点展开,突出客观性、可读性、故事性、趣味性,强调独立的视角和思考,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拟包括以下栏目:封面故事、国家记忆、热点溯源、史出名门、专家视野、历史元素、史料所及、文物历史、历史小品、历史随想
本书由封面解读、领袖肖像、国家印迹、风流人物等几个部分组成,梳理、展示和回望了新中国历史上那些真实的人与生动的事。图书通过《人民画报》封面及其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引领读者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本册以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革命历史为主题,系统梳理党中央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反映党的*代领导集体筹划制定新中国各项方针政策、构筑新中国四梁八柱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提炼总结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历史承载的革命精神。本册是丛书中*的一部正史著作。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面、简要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诞生以来至今的伟大发展历程,共分为十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2)新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拨乱反正与伟大历史转折;(6)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8) 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学发展;(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新征程。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briefly, yet comprehensively, presents the great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its founding in 1949. It consists of 10 chapters, i.e., (1)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2) Consolidation of the New Regime and Recove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3)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Basic System;
本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极简史。全书以编年体为形式,以年份主题词为着眼点,以讲故事、述历史为叙述方式,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程。书中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功绩,生动展现了70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近七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文化自信的根柢,厘清中华文明的内涵,分别阐述文化自信的含义、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文化自信的底气。第二部分从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再造、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文明以止的人文精神、责任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谱系和中华文明的天下文明五个方面进一步谈到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第三部分通过梳理自秦汉以来中西交流互鉴的历史,充分论证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指明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有助于真正意义上全球性思想的产生。最后一部分总论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通过中西比较,揭示出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借鉴意义以及中华文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正因如此,一般读者在想要了解当代中国之时,经常只见一斑而难窥全豹,往往感到不满足而又不知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因此,一本能够快速点击、查阅新中国60年发展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图书,就成为读者的所求和我们的所愿。 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图书。它以时间轴为主线,自1949年开始至2009年为止,内容以影响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及人物为主,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按照时序流向排列,并配以图、表,以及同一时间段内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链接对比,以期清晰地勾勒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脉络和路径,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当代中国的国际视角。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清晰的初步了解。
本书稿从个人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地区在1966 197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资料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稿中涉及 文革 时期武汉地区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汉地区在 文革 初期 破四旧 的实况和 大串联 情况,武汉 720事件 , 教育革命 中的中小学状况以及 文革 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变化,等等。口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对中国当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
......
作者从1995年开始研究《孙子兵法》,试图寻找到一条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解读方式,历经20年的心血研究,*终找到以"运动战式"的句读方式来解读这部经典,而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特别以热兵器时代的运动战宗师粟裕的十三场运动战实践为案例,补充进冷兵器时代的运动战祖师孙武的十三篇运动战理论中,二者结合演绎。这也是对《孙子兵法》解读的全新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