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 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超级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 何为雄楚 ,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 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 悬案 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
作者回忆早年生活的自述作品。因祖籍台湾,台湾岛的形状像个番薯,岛上两三千万汉人自称 番薯人 ,故以此名书。书中记述其家世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孩提时代,重点追忆了18岁作为 政治犯 被捕入狱一年的特殊经历。这段经历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也由此引发了 人之所以为人 的科学兴趣。
然而,只消翻一下书的目录便可知道,其中的内容 非外表那般朴素。作者石田斡之助先生用一种古风卓雅的笔触,向读者细细描述了长安的春色、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街头酒肆里的胡姬。而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的各色胡人买宝记,作者 是如数家珍。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为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 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 保护为主 ,抵制 以文物养文物 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 推土机 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个王朝,夏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上引人注目的热点课题。对夏文化及夏王朝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不仅对认识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还对弄清中华文化的渊源、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冈村秀典先生是日本考古学界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权威学者,曾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访学,参加过著名的焦作府城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一书是他对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研究的集成性著作,该书以二里头遗址为落脚点和重点研究对象,认同夏王朝真实存在、二里头遗址就是 夏都 ,这与我国国内中华文明探源及夏文化研究的主流观点相合。作者以海外异域学者的身份和视角对夏王朝的真实存在和二里头文明的辉煌成就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是夏文化研究的一部力
《秦陇纪行》是日本有名汉学家加地哲定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京访学的4年期间,在中国多地徒步考察时的真实记录。这本日记形式的游记,详细且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九十多年前从北京出发,途经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再回到北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与当地人交流的情况,描绘了城市、农村风景,记录了景点名胜,也记录了黄河的惊涛骇浪,是亲身体验的朴素的记述,也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很珍贵的是作者拍下了一百二十余幅照片,对我们今天了解当时中国的民风民情、历史和大自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展现了现在一些有名的城市(洛阳、长安、兰州、包头、大同等)和旅游景点(繁塔、大雁塔、小雁塔、云冈石窟等)的昨日风光,我们耳熟能详的潼关、曲江、马嵬等地也有相关的、特别清晰的照片。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 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这是郑振铎先生在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 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可读性。此外,本书附录还收录了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全书约插入了1 60幅图,很多都是很珍贵的老照片。
此书为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主编的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丛书 的一种。 本书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清华简、金文中涉及的大量郑国史料,与传世史料相互补充印证,重新对郑国历史进行整体研究,颇有新见。他明确提出希望研究不 碎片化 的史学、写 会通 的历史,此书也是作者在此方面的一种尝试。 作者主要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并重的原则,在有限的篇幅中择取了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重要转折事件、重要人物以开展论述。对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从内部的君臣关系和外部的外交政策两大角度均有细致的梳理。作者整体行文通畅平实,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具有可读性。
皇陵,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是神秘的。清王朝自皇太极创建以来,历275年,先后开辟了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建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共29座,并修建了大量的陪葬墓。作者以研究清陵近四十年之功力,以正史、清宫档案为依据,结合对实地进行的无数次考证,全面生动地介绍了这些陵寝的风水、选址、营建、建筑规制、风格特点、陵寝制度、祭祀礼仪、谜团逸事等,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将多年来的所有研究成果皆融进了书中,并配备了大量珍贵的图片,故本书是了解清陵知识的不可多得的权威工具书。
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经营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事业富有浓厚的"怀柔远国"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身也反映出强大的国力水平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动因。历史上所谓"大汉、盛唐"气象也就是指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带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飞跃发展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貌。伴随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的是欧亚大陆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宏伟过程。在这种壮观而动荡的背景下,中西交通、丝路贸易固然会在某一区域、某一时期或某一突变事件中遭受挫折,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自身迫切的交流和发展需要,以及欧亚贸易格局和巨大商贸利润的驱动,东西方各地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尝试新的贸易方式的热情和努力从未减少和中断,以至于不少富于冒险精神和渴望财富的民族甘愿弃别故乡,跋涉沙漠戈壁、高山草原、雪
《读点经典:震撼考古(世界卷)》融汇了文明遗迹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科学、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将考古发现的趣味性和戏剧性表现出来,尽量做到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读者徜徉在世界文明长河的同时,收获到阅读的财富
......
本书用生动而富有文学性、历史性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外古代印章的渊源和故。作为国际印章协会的一名中国籍会员,胡忠良把有关中外古代印章文化几乎挖掘到了极致,围绕着印章的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在散发着浓郁的文学和历史气息的氛围中,向读者尽情地展示着印章的魅力。这部书既有可读性,又有收藏性,随着岁月的逝去,它的价值也会愈加彰显。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 30 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曾买下中国传世*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 118 件之多,被称为 天下*藏 。 该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为切入点,重点讲述鲜为人知的国宝背后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至诚。他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张伯驹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文明的缩影,它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