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本书是我社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作推出的 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 最新一种。收录了著名敦煌文献专家唐耕耦先生发表过的近40篇论文,内容涵盖敦煌经济、社会政治,敦煌与吐鲁番文书,唐代社会经济制度,农业、科技等方面,特别是其中的《.西魏敦煌计帐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8至10世纪敦煌的物价》《.四柱式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的解剖 诸色入破历算会稿残卷复原的基础研究》等文章价值较高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刊第二十三卷刊有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20篇,书评3篇,新书目1篇,反映了敦煌学、吐鲁番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本书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专业年刊,已持续出版到第二十二卷,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本书由著名敦煌学研究专家柴剑虹和刘进宝共同撰写,是一本讲述敦煌历史溯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普及读物。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敦煌历史溯源、莫高窟的营建、藏经洞与敦煌遗书、敦煌宝藏的流失、敦煌壁画和彩塑艺术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全面展现敦煌1650余年的历史。全书配有45幅珍贵历史照片及高清精美壁画彩塑图片,另附一张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提供的《敦煌文献收藏单位一览表》,堪称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敦煌文化简明读本。Dunhuang, co-authored by Chai Jianhong and Liu Jinbao, both renowned Dunhuangologists,introduces to general reader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Dunhuang, a city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45 precious historical photos and beautiful HD mural paintings as well as a list of institutions with the collection of Dunhuang literature provided by the Dunh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 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 基础、 全面也 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 初“忽现金光”的 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 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同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 本刊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伏尔泰与》主要内容是中国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西传欧洲,被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这一部中国悲剧不断地被各国翻译、评论和改编,使欧洲在18世纪中期风行起了强大的“赵氏孤儿”热,也把在欧洲17世纪末兴起的“中国热”逐步推向了顶点。ThisbookisahistoricalrecordofhowTheOrphaofZhaowrittebyJiJunxiang,aplaywrightoftheYuaDynasty,wasadaptedintoTheOrphaofChinabyVoltaire.Sincethen,thisChinesetragedyhadbeerepeatedlytranslated,reviewedandadaptedbydifferentcountries,creatingthe"crazeforTheOrphaofZhao"acrossEuropeithemid-18thcentury.The"ChinaFever",whichemergediEuropeattheendof17thcentury,alsoreacheditsclimaxatthat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