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
《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 何谓中国 。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价值偏好,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第三版)》主要收录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古今地名的对照,县级以下地名不属本表收录范围。主要内容包括今地名和古旧地名(包括改置地名和废置地名)。分设所在地区、今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沿革变迁、废置地名六栏,其中今地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收词,沿革变迁包括改置地名和设置年代两个部分。本表地名资料截止2019年底(重要政区变动截至2020年6月底)。
透过地理看历史: 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
《帝国时代》有13章,每章都由一位专家撰写,且采用一种编年史的写作路径,从地缘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是文化的视角检视了一系列特定的帝国:从16世纪之前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欧洲强国 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这种 古典 的和扩张性的海外帝国,还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建立的不那么知名的前哨,以及如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短命的帝国后来者。在这些例子之外,还增加了奥地利 匈牙利这个陆上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苏丹国和美国。本书集中讨论帝国扩张和收缩的模式与周期,推动扩张的意识形态以及一些殖民扩张中反过来对宗主国家所造成的影响。 全书含有近300幅插图,其中160幅为彩色。 从文艺复兴到 二战 后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人类政治版图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帝国。德国和意大利经历了短暂的海外扩张梦;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马孟龙的《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 水平横剖面 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脱胎于全国百篇优博,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全面展示西汉八百侯国的历史变迁及地理分布,考辨精详,新见迭出,辛德勇誉之为 读书得间 ,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下册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每个章节都随文附有相关地图、形势图、分布图,利于读者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本书的问世,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运河传奇 京杭大运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非常系统地梳理了以运河为载体的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展示了运河文化不一般的文化魅力。
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 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
本书展现了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 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 年代的图片资料,本书精选了450 幅图,呈现了这一百年间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通过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如今得以领略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 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门、城垣演变和消失的过程。每座城门搭配小传和影像注释,是作者翻阅大量关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力求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这座古城不同时代的旧影,展现北京城的变迁、繁荣、和平和战乱,带给读者充实而丰富的体验。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岁月切片,或许读者还能在书页中与那些消逝的城门、湮灭的市井喧嚣发生共鸣。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图集,而是一部带着情感和热爱的民间
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以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及实地考察相结合,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地图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不同的层次,对周代南阳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区各诸侯国的族属来源、历史发展、地理变化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弄清他们各自汇入楚民族的不同时期和为后来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所提供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而探讨这两个地区在楚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楚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长期开发、经营中所作出的贡献,对正确认识秦统一前我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意义,认识楚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及其光辉文化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奠立一块科学的基石。
本书收集整理了钱业大家秦君安家族的主要史料和史事,包括宗谱祠堂、人物传略、工商金融、慈善公益事业、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史料文献,还按照时间顺整理了从明代至今秦家的重要史事,全面记述了作为一代旅沪甬商的秦氏家族在工商金融领域的风起云涌,也展现了秦氏后人在收藏、传统文化领域的成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贡献。全书史料翔实,行文严谨,每处史料均有出处可以查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甬商以及上海金融工商业历史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苏州地处江河湖海间,湖塘密布、河汊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和著名的 东方水城 。千百年来,苏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城市最鲜明的特质。为了进一步梳理苏州水文化资源,做靓江南文化的水文章,特编纂本书。本书着眼苏州全市域,从多个方面制作水文化地图若干张,标注相应的文化资源点位、游览线路及注意事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包括地图、古地图、手绘地图、照片、老照片、文字介绍等元素),在文化展示、文化科普、文旅推广、生态环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涵育人人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历史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名片,它们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幻。做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留住人民群众的共同记忆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本案例集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对广州市本地的老建筑的修缮、维护、活化等实践为载体,对广州市名城保护利用工作进行回顾,并梳理、总结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在内的多项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优秀案例。通过案例集总结实践经验,同时为未来保护路径的探索提供启发和借鉴,推进名城保护宣传全民普及,提高全民保护利用意识,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企业参与、民众互动的形式引入到名城保护工作中去。
本书是江岸区文史办负责编写的图文画册,旨在介绍汉口历史风貌区江岸部分现存的各类优秀历史建筑。武汉市沿江大道 江汉路 京汉大道 黄浦大街围合的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2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与特色里份遍布其中,它们是武汉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当地独有的风景线。本书包括大量省、市、国家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书中以一系列故事串联,对这些建筑进行分类介绍,从建筑的演化变迁中,展现出江岸区和武汉市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同时对江岸区近年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以及当下和未来的文旅事业规划发展进行了介绍。
本书立足于文明交往理论,从历史学视角出发,采用文明史的研究范式和区域史的叙述框架,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对布哈拉汗国文明交往史进行全方位、广视角、多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同时横向考量布哈拉汗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交往,研究其对外交往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以期深入剖析中亚近代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演变特征,为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历史参考。
本书以地图为钥,解锁欧洲近现代史风云!从拿破仑铁骑纵横到冷战铁幕高悬,作者精选18世纪以来各国绘制的幽默地图与漫画地图,以 一图一说 的形式,生动串联起欧洲近两百年兴衰史。这些地图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政治博弈、文化思潮与时代情绪的鲜活镜像 列强版图撕裂重组、意识形态暗流涌动、艺术审美悄然变迁,皆在方寸之间跃然纸上。 全书以地图为媒,深挖历史细节:维也纳体系的均势博弈、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密码、冷战格局的阵营对峙,均在地图绘制者的诙谐画笔与本书作者的犀利解读中露出真容。书中逾百幅珍稀地图,兼具学术价值与视觉美感,配以凝练生动的文字,将枯燥史实化为沉浸式历史剧场。 这是一部 以图证史 的创新之作,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无论历史爱好者、艺术鉴赏者,抑或普通读者,皆可漫步其间,感受欧洲历
本书聚焦16个锁钥之地,这些地方曾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国故兴衰、王朝命运。从先秦殷都城外的牧野、西汉反击匈奴的河西走廊、南宋抗击元朝的襄阳到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门户,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铭刻了血火交融的过往。 作者以发生在其中的16场战争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立体地还原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场景与发展趋势。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历史演进的独特视角,可深化对地理环境与历史进程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在作者看来,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发展变化复杂。早期在关中、中原交替或呈现双核心,后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元朝后又自南向北止于北京,而转移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战争和经济。 书中随文另附有64幅插图,军事形势、地理变化、地缘关系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