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历史地理学十讲》汇聚了其学术成果的精粹,以十个专题分别从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方面厘清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治学严谨,用详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再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地理的发展与沿革,为历史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在《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探寻 边缘 文明》中,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 边缘 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10个世纪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南美洲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文明的后代相遇;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当地原住民的精妙哲学,他们是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已经过了45年隐居生活的智者不期而遇;最终,我们来到加里曼丹岛,看到东南亚 最后的雨林游猎民族 在为他们的传统生活争取一线生机。 理解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我们的世界恐怕将会进一步同质化,变得平淡无奇
中国人一直追求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无法摆脱的不安和困苦。求仙和隐逸,是中国特有的情形,两者都是实现自身幸福的手段。与之相对,以华胥氏之国为代表的古代的理想乡,则是一个可以使所有人实现幸福的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部描绘个人和团体都得到了幸福的作品,后世几乎没有相似的作品。这反映了士大夫首先关心的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即便梦想着另一个世界,也无非是国家太平或个人安乐这两者之一,而对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乐园,士大夫们并没有去寻求。
《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为载体,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 这本书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提炼精华,条分缕析,使电视内容得到了完整呈现。书中出现的地名覆盖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大到数省区域,小到一条街道,都能找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故事,勾起那些既精彩又独特的乡愁记忆。
自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 科尔特斯时代以来,欧洲就有传言说中美洲洪都拉斯内陆某处隐藏着一座财富遍野的失落之城,原住民称之为 白色之城 或 猴神之城 。据原住民说,他们的先祖曾为躲避西班牙侵略者到过那里,他们警告说,任何闯入这座圣城的人都会受诅咒而死。1940年,记者西奥多 A.莫德从雨林中带回了数百件文物和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后未透露该城的位置就自杀身亡了。 可怕的诅咒和传说,未能阻止前赴后继的探险者闯入雨林。四分之三个世纪后,纪录片导演、探险家史蒂夫 埃尔金斯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对失落之城展开搜寻活动。通过激光测绘技术,穿过危险重重的茂密雨林,他们找到了一座古城废墟,一个神秘的失落文明 但 猴神诅咒 还是降临了,回到文明世界的探险队队员惊恐地发现自己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探
本书介绍了周公的生平与功绩。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 元圣 和儒学先驱,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的古文字功底深厚,能够充分利用金文等周公同时代的记录来复原周公的生平事迹及当时的政治背景,用当时人的视角来观察周公的为人、执政等情况。因此本书中展示出来的,是处于周公的时代的周公,尽量减少了后人对周公的描述。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
李润英、陈焕良译注的这本《山海经(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精)》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 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其中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小平原 大城市》是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编选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关于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小书。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地区的研究,是其历史地理学探索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侯先生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了北京为什么是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兴建并持久不衰地发展,后成为伟大的王朝都城。北京小平原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研究北京城发展的地理基础,就是要在小平原多样的地理现象中,梳理出有效的支撑城市发展的系统。本书从北京城的沿革讲到水源水系,再到北京城建设的发展历史,后从东西比较的角度看待北京城城市设计主题。
本书是童书业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论著论文结集,共分三部分:*部分是《中国疆域沿革略》,为童书业据张芝联、方德修两先生在光华大学听他讲课时所作笔记整理而成的通论性著作;第二部分是中国古代地理论集,为童书业关于中国古代地理考证研究的论文集合;第三部分是附录,为童书业在其曾任编委的《禹贡》半月刊上发表的序言、通讯等与历史地理研究相关的文章。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辽阔的南方大地》承接上部《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讲述了国境结束交战后,德军攻入苏联境内,面对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各地战局,德军统帅部围绕战争下一步的展开方向进行了激烈辩论,*后,夏季和秋季战役的决战焦点由中部转向南部,相继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斯摩棱斯克和基辅战役。德军虽然取胜,却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围绕这一战役方向改变的得与失,史学界争论至今。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苏联和德国各自的战争准备,巴巴罗萨计划以及苏德战争*初的十八天边境交战。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 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
《讲述西藏:变迁的故事》讲述的是西藏*伟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个个普通民众的故事,对于平民而言,每一个社会的变迁都是一次命运选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都将主动或者被动地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对于他们而言,历史变迁都是真实的生活。
《野性与文明》记录了两栖和爬行动物学家伊莱 格林鲍姆在刚果(金)的艰辛科考之旅,详细介绍了那里壮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却又正在迅速消失的各类动植物、当地人和部落新奇有趣的生活风貌、科考收获所带来的满足感、血腥的殖民史以及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能喷毒液的眼镜蛇、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在路边悠然嬉戏的野生大象,以及深陷内战的士兵和贫民,他们的遭遇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尽管朝代更迭, 云变幻,但在不同 时期,地理因素始 对 起着 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 ,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 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 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 了许多 事 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 发展的脉络。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古代尤其是明、清、民国时期大运河的演变、环境变迁的得与失,城市和乡镇空间的特征,人居环境的变迁,包括沿运水利和公共设施、自然、人文遗产和生态景观。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注重理论阐释和实例相结合,特别适合于规划学、建筑学、设计学、景观学、美术学、历史学、地理学研究和旅游者阅读,也可作为城乡管理者、乡土文化工作者和旅行爱好者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