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李敖自己撰写的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从作者1935年懵懂出生,到1997年62岁耳顺之年,从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去中国台湾,求学、参军、办刊、获罪、坐牢、隐居、复出,这些往事的回忆。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独立的思想。 笑傲江湖、卓而不群、横睨一世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堪称一则现代的传奇。
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淳朴清正的家风。 读者通过本书将全面了解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从中借鉴大师的育人智慧,汲取优秀的教育理念,让子女受益终身、成人成材。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赴德国留学机会,一去就是十一载,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特别是到了40年代,德国遭盟军飞机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同时食物奇缺,他在饥寒交迫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感人至深,很值得一读。
《钱穆传》以丰赡翔实的史料,层层剥去历史的尘垢、文本的遮蔽,以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国史大纲》等诸多著作的历程及学术成就等融入其中,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轨迹,不仅总结了先生在中国历史和儒学上的不凡成就,分析其重要著述的特点和写作背景、史学研究的特色,还努力展现出传主最本真、最人情化与生活化的历史面目。 本书作者史学功底深厚,文笔生动,立足于知人论世的人物传记体创作,客观描述了大学问家卓荦不凡的一生,全面再现了钱穆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立体化的影像;通过描述与钱穆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也让读者得以一窥清末民初直至八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本书既叙事严谨又文采盎然,史学视野与文学表现相互融合,史料性和可读性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次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清华逐梦、教书谋生、《留德十年》节选、回到祖国、《牛棚杂忆》节选、耄耋之年。书中插入季羡林先生的书法作品、照片和手稿插图。全书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第二部《北大治学之路》,记述季老留学归国后在北大长达 5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展示季老对我国20世纪学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季老的学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 《季羡林大传三部曲 季羡林大传2:北大治学生涯》作者以敏锐深邃的目光和辩证求实的理性思维,以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美视觉和优美、隽永、通俗的文采,准确把握季老一生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脉搏,聚焦典型事件,刻画内心世界,采取纪实、评论、特写、抒情适度结合的多维艺术手法,通过缜密严谨的思路,热情奔放的笔调,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生动、形象、逼真地展现一代宗师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伟岸崇高的人格品位、在祖国文化教育事业中树立的高大丰碑。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与评论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羡林先生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辑:“季羡林的清华缘”;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的北大情”;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取自唐朝李商隐诗《锦瑟》中的一句,表达对过往美好年华的思念。如今季羡林先生虽已驾鹤西去,清新俊逸的清华和凝重深厚的北大仍然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希望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能感受到季羡林先生所在的藤影荷声的清华和繁花满枝红的北大,以及由此而生的热爱祖国的炙热感情。
南怀瑾老师毕生宏愿,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接续中华民族文脉而奋斗,七十年献身其中,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赞美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老师离开我们快要两年了,可是在我们的心中,南老师永远没有离开,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犹在,他也许不过是出了一趟远门,或者是去了远方旅行讲学。他的思想光芒始终在照耀着我们。 本书汇集了南怀瑾老师的友人家人学生弟子结缘南师、追随南师的感怀文章,也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南怀瑾思想的学术文章,从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读南怀瑾作为一代宗师的品格、情怀、境界、思想、智慧,让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师,认识大师,了解大师。
《汤用彤评传》内容简介 本书以汤用彤思想发展的路线为经,追溯其文化观念形成的轨迹,旁征博引,纵论汤氏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到“博采中西,融化新知”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创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成就。
《钱玄同评传》将钱玄同置于近现代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广阔时代,追溯了钱玄同从一个崇拜皇权、笃信经学的儒学转变为一个激进的启蒙思想家的历程,系统评价了钱氏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音韵学、经学、国民启蒙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贡献,勾画出一位“术业专业而识解宏通,议论激昂而持躬谨介”(黎锦熙先生评语)、学术与道德完满结合、既对学术界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国学大师的形象。
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教案观及文化观,多维度地探寻其心路历程与思想底蕴,检讨其眼光心计的高远深邃与毁誉得失。并通过对《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的实证性研究,揭示出严译名著的特色与价值,以及严复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以辜鸿铭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和学术成果与巨大贡献,系国内本辜氏评传,观点新颖独到、分析透彻深刻、语言生动流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本书记述了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季羡林98岁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人生。域建树卓著,堪称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2009年7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98岁的人士路途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本书摄取季羡林早年求学的精彩片断,含季羡林1946年留学回国直至谢世前长达60年的教学、科研经历,对季羡林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去亲人后的多事之秋以及本世纪长达8年的病房客话都有涉猎,突出反映了季老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及一代学界泰斗对人生、社会、家庭的感悟和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守望,展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
《王国维评传》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近代,王国维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代,从一位感情浓烈的诗人和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者,天才的成长为现代中国诗学、中国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古文字学、中国上古史、西北历史地理和蒙古史、元史等众多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从而成为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一代学术宗师。本书重在总结王国维贯中西、兼通古今的特点,阐明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不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真实的展现他的友朋交往与生活情趣。
本书以胡适一生的重大学术活动为经,以其相关的个人生活为纬,纵论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的胡适的成就与失误。从胡适的求学生涯到首倡文学改良、促成新文化运动,从撰写《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到整理国故、探研禅学、重审《水经注》案……凡此种种,无不贯穿着胡适众生力倡的“科学治学方法”思想,无不表明胡适现在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实际地发挥着总结既往开拓未来而成为开一代学术风气的新典范。本书持论公允,材料广博准确,文字平实流畅,实为近年来胡适研究的鲜有佳作。
《蔡元培评传》以求实求信的科学态度及平实晓畅的文字,对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化、新学风、新学府的开拓者,作为“戊戌”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沟通者,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奠基者,以及作为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学贯中西的“通人”的杰出代表,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评价。读后使人对蔡元培这位“国学大师”“人世楷模”将有更为深切的认识,也使人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捩盛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梁漱溟评传》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作为国学大师的梁氏对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挥和独特的贡献。作为“行动的儒者”,梁漱溟不仅是卓而不群的思想家,而且也是勇敢的社会探险者。《梁漱溟评传》亦从学术的角度,指证了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留给后人的无穷思索
《熊十力评传》内容简介 熊十力先生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独创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本书旨在以翔实的材料,说明顾颉刚学说产生的背景,他研究古史的独特方法以及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同时还评述他一生涉足的民俗学、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学术活动的方方面面。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