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诞生于冰河时代。冰期让森林退化,东非大裂谷的低矮草原让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并从非洲迁徙扩散到全世界。而后,地球的冷期和暖期交替上演,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文化,比如处在冷期的路易十六与很多同期君主自封为 太阳王 ,而中国的明朝也亡于小冰河。总体而言,寒冷期往往会引发社会剧烈动荡,温暖期倒是有可能促进文化繁荣。 另一方面,无论处在哪一个气候周期,人类仍然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应对手段,并且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直至今天一路向前。人类并非是大气候变迁的被动承受者。 而今,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变暖时期,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也正处在又一个大冰期的间冰期。气候变暖,对人类一定是有害无利吗?比如,由于气候变暖,中国降水带北移,新疆戈壁变沙滩,西北有望重回塞北江南。本书从文明史的角度,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 梅比说,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 杂草和我们比邻而居,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的复杂关系。 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同时也是一幅庞大的杂草迁徙与流浪图景。
从阿兹特克人的同类相食,到墨西哥城的 陷落 ,人类的态度和欲望在历史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从因鸟粪而起的战争,到 香蕉共和国 的出现,人类文明所依存的自然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1492年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 为节点,拉丁美洲历史被分割为截然不同的两段。遗失的文明曾如何生存与发展?欧洲的殖民者又带来什么变化?走遍新热带地区,跨越六百年时间,带你探索 离人间天堂不远之地 上生生不息的文明。 同一颗星球 丛书从 全球史 的宏大视野出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的 星球危机 ,反思和再叙述时代浪潮中的人与社会关系。它既包含千百年来人类繁衍兴盛的古老话题,现代资本与人性贪妄的惨痛教训,也包含对未来命运的戚戚忧思与长远谋划。
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 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 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我们中很少有人会问: 全球气候变暖之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本书援引大量具爆炸性的新科学研究成果,带领公众去探索十万年后地球的生态环境,并澄清了与气候变暖相关的重大环境趋势。 ◇ 气候变暖并非首次发生的 全球污染危机 。若非20亿年前的 氧化 浩劫,人类与现代蟑螂的祖先将无法存活于这个世界。 ◇ 气候变暖,关系到漫长的未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的影响范围**不只是一两百年,而是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并不是头位严重的问题,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糟糕后果是海水酸化、海洋生物灭绝、气候鞭尾效应(全球气温骤然飙升后缓步下降,进入长期的冷却过程,直至回复到工业革命之前的温度)等现象。 ◇ 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严重改变大气,一个人造的地质时
就在你阅读这行文字时,地球上的冰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独立记者达尔 贾默奔走在气候变化的一线,用翔实的科学数据和触目惊心的现实案例,呈现出一份关于气候危机的全球报道。 作者以共情又不失冷静的新闻笔触,带领你攀登北美高峰德纳里峰,在太平洋温暖的海水中探寻珊瑚礁的踪影,去阿拉斯加的圣保罗岛寻访仅存的海豹猎人,并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市亲身感受城市沉降的风险。 这趟旅途传来的是一道不容忽视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警告:气候危机正逐年加剧,消融时代已全面降临,而我们仍然熟视无睹。
环境污染正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近几十年来,有超过8万种新的化学品被研发并释放到全球环境中。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将超过1/3的儿童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随着儿童疾病,如自闭症、哮喘、多动症、肥胖症、糖尿病,以及出生缺陷等的发病率飙升,关注化学环境是如何影响儿童健康这一严重而又棘手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本书由两位重要的环境卫生领域的的研究人员及倡导者撰写,为理解和识别儿童环境中潜在的危害来源提供了一个权威而又易懂的参考。目前存在哪些有毒化学物质环境暴露?如何知道儿童是否接触到了环境中未经检验的化学品?有哪些儿童疾病与有毒环境暴露有关?家庭环境中存在哪些有毒化学物质?它们如何影响儿童健康?如何防止儿童接触或摄入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如儿童不小心接触或摄入,该如何处理?哪些食物有可能含有毒农药残留
全球95%的粮食产量依赖于土壤,然而土壤正在以不可持续的速度被侵蚀。21世纪内,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大部分农田将失去表层土壤。气候变化造成的侵蚀加剧,加上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解决这场危机。 当代著名微生物学家汉德尔斯曼面向非专业读者,颂扬土壤的能力,揭示气候变化、土壤侵蚀、粮食和水安全以及药物发现之间的复杂联系。她讲述了土壤的起源故事,解释了土壤如何被侵蚀以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她从几千年来持续耕种同一土地的原住民那里吸取经验,为大规模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书是一部令人振奋的作品,它将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现代化农业,并告诉我们该如何走出正面临的土壤困境。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除非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限制升温在接近1.5℃或甚至2℃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对此,我们需要从多个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促进实现碳中和。本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其与碳中和的协同关系。根据光大环境对固废处置、水污染治理、海洋污染治理和气候治理等业务领域的理解和实践,本书阐述了减污降碳机理和协同治理路径,介绍了促进碳中和的绿色金融措施,还分享了光大环境多年来的Z佳ESG实践以及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经验。本书内容全面丰富,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可参考性强,可供从事环境保护、气候治理、绿色投融资等领域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同仁参考。
植物不会说话,但是有自己的 语言 。自然界是植物的 战场 。在这里,每一种植物都拼尽全力,各出奇招,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从诞生开始,植物就根据各自需要适应的自然环境,为自己的下一代武装到牙齿。一株植物的生老病死,恰如人的一生。努力寻找水源和阳光、拓展自己的领地,是刻在每一株植物基因里,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人类和其它动物,有可能成为了植物谋求生存的搭档和亲密伙伴;而在繁衍种群的过程中,植物也应对着不同的境遇和挑战。本书将围绕植物的生存策略,讲述植物在人类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如何通过亿万年的演化,炼就独特的智慧。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它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长江江豚的标志性 微笑 以及其愍态可掬的形象,也已成为面向公众开展长江大保护、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的形象大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 本书旨在帮助教育者了解长江江豚的基本生物学信息,以及保护长江江豚的重要性和主要工作,从长江大保护的角度理解本书的策划初衷。本书向读者介绍WWF环境教育核心理论和方法。围绕 微笑天使 把脉家园 明日社区 三大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并提供了课程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外部参考资料。
本书为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关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人们曾经对此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1962年蕾切尔 卡森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在本书中,作者帕梅拉 希尔(Pamela Hill)为我们如今面临的一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清晰、引人入胜的答案。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环境需要予以保护以及如何保护。本书内容横贯古今、旁征博引,列举了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以及密歇根州饮用水危机等事件进行分析。本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该如何平衡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如何平衡当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环境利益?人类为保护环境提出了哪些方案?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尔列出了我们今天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威胁,并建议我们应该采取何种行动才能有效保护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环
从17世纪初至今, 可持续性 如何从一个思想概念发展为席卷全球的实践运动的完整历程,且听该领域的顶级专家卡拉东纳为您娓娓道来。从可持续林业思想的出现,到工业革命的挑战、环保运动的诞生以及促进平衡发展的具体实践,本书表明可持续性不仅借鉴了社会公正、生态经济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并且后来居上,将它们整合成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哲学。本书拓宽了我们对可持续性的理解,指出它将重塑从个人生活方式、企业战略、国家政策直至国际格局的方方面面。对致力于令世界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的人们来说,本书是一册极佳的入门之作。
人类已经过度使用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然而超额消费并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适度经济学》的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个富于远见且脚踏实地的替代方案以取代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追求 一种以 够用适度 而非 无止境地求多 为目标的经济体,通过这种向稳态经济过渡的战略,使所有人的长期福祉实现最大化。本书饱含新鲜的原创想法,以及令人惊讶但有理有据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是一本能让所有人对实现真实繁荣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的入门类读物。
碳达峰、碳中和的 中国30 60 行动,有力推动了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进程,吹响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作品,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江南小镇到青藏高原,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从世界首富到中国少年 本书从生活篇、环境篇、生命篇、空间篇、金融篇、创新篇、文艺篇、哲学篇、大学篇等多个维度向读者讲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故事 三十六计 。无论是领导企业转型升级,还是谋划个人职业生涯,或者仅仅做一名欣赏时代风云变幻的 吃瓜群众 ,本书都可以给您带来启发与思考。
在过去的人们眼中,未来是什么样子? 科幻故事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影和图书报刊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延长寿命的医疗创举;广告激起大众对未来各种技术形式的兴奋感;智囊团也热衷于预测哪种新武器将赢得下一场战争 故事、图像和预测就像建筑的砖瓦,慢慢构成了一个宏伟的未来期待模式:人类可以掌控环境,可以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下,实现无限的增长。 作者阅读了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作家、政府官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 它们被称为 叙事 ,讲述着人们对未来的畅想,每个叙事都是一张小小的未来蓝图。本书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一项对环境之梦的研究。在跨越几个世纪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将读到耳熟能详的明日寓言,也有许多已被遗忘的故事。在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故
这是一本指导如何给大自然书写日记的入门书。 克莱尔和查尔斯是美国著名的自然观察家、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两种指尖艺术——书写与绘画,来传递大自然的色彩与神奇。 在日记的字里行间,有流动的色彩,有疑固的字迹;有停驻的脚步,有飞扬的神思……其美感难以言喻,其宇静无以形容……似乎,所有珍贵而不被注意的,都选择隐遁在这朴素的一本书里。
天气将成常态?南极冰川会大崩解?全球变暖引发了超级寒冬?可燃冰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妙方? 环境问题、气候问题、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亟需在全社会传播新环境科知识,认清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共同的家园。 《2036,气候或将灾变:环境与能源新解》精选近年来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的17篇文章,讲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气温升高所导致的天气,以及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在新能源开发中所作的各种尝试。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提高广大读者对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科学美国人》自1845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用生动而严谨的文字和丰富优美的图片向大众报道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动态,传播科学理念。《203
本书是一部面向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环保科普读物,彩色印刷。全书以 垃圾管理 和 无废城市建设 为核心,采用问答的形式,详尽梳理了垃圾管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国际管理先进经验,并就垃圾收集、清运、回收和末端处理全流程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进行了普及,介绍国内外无废城市建设的相关案例,讲解碳中和与无废城市的紧密联系,以及有关生命周期评价等内容。 全书共 8 章,包括认识垃圾、垃圾的分类、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优先等级、垃圾再回收与利用、垃圾变能源、垃圾填埋、城市案例, 以及垃圾处理与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