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 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 , 贫病交加,故人寥落 ,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 《图像中国
这部由本地达人 地头蛇 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 文法课本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 本书的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 词汇 、 文法 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 鸿篇巨作 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透过中国建筑史学家的视角,对19世纪及20世纪西方建筑的演变历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与阐释,并对百年来西方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与流派、世界建筑大师、众多名家的建筑理念与建筑创作进行了全面介绍与评析。全书分为世纪之交,变革年代,时代大潮,质疑、探索、嬗变4篇,共38章,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并轻松掌握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师阅读,对建筑史和建筑美学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亦可从中获益匪浅。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20世纪建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路易斯 康及其建筑作品,并阐述了他的建筑哲学。其中, 人物篇 以时间线索讲述了路易斯 康坚韧而传奇的一生,并梳理其建筑思想从青年到晚年的嬗变轨迹; 建筑篇 选取了路易斯 康建筑生涯中10座重要的作品,诸如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详述了其建筑过程; 图集篇 精选了大量建筑实景摄影图片和手绘草图。本书对之前精简版本做了修订增补,新版本图片达300余张。除了文章和有简单的标题与说明的图片外,本书还列出了完整作品表和检索表,以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并且注明了对康的建筑说明的出处。
20世纪建筑百科词典的版与目前这个*版本之间的这15年,对于建筑文化来说,既是多事之年,也是其影响日益扩大的年代。这种始自现代运动、直到进入1960年代所形成的一种广泛的关于20世纪建筑发展的单一历史观.至迟在1980年代被击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五花八门的景象,其中正统现代主义并未长时间地表现出整体一致性,而是分裂成众多的分支。近15年来在建筑史领域所进行的具有世界性影响且范围广泛而积极的研究,就证实了这种视野广阔、较少 偏见的情况,并且研究的新成果和理解力使得情况更加丰富了。其结果便是一种特别丰富、错综复杂且充满矛盾的20世纪建筑的历史,它是由许多此类历史现象拼合而成的。 本词典有511条新的或作了根本性修订的条目,插图增补至606幅,还有众多的参考书目、从而包括了整个20世纪建筑的方方面面:它介绍了那些
面对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建筑师不断涌人中国市场,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趋势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愈加引起建设者的重视。然而,当前中国建筑师掌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根基不够深厚,横向学习、应用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多,纵向积累、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知识少。 建筑要有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和建筑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曾带来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城市建筑类似、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等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 本书汇集了作者50多年来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保护的多篇文章以及作者的诗词随笔,内容涉及到历史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及中外文化历史名城保护实践的历史检验借鉴,
编者李仲秀根据从事保洁服务行业的需要、社会需要保洁服务方的需要;把保洁行业服务所涉及的、所属各个门类的专业技术知识,分为基本知识、专项服务基本知识、服务需要的设备、用品和材料、保洁服务应该具有的管理、培训制度诸部分;同时将目前可收集到的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标准全部编纂入《建筑清洗保洁实用技术手册(精)》中。以期达到让保洁行业的同仁、需要提供保洁服务的客户,如机关、学校、酒店,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商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中了解建筑物清洗保洁的内涵、作用、包含所需的专业技术、所需的专业设备、目前能达到的专业水准等。
老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对其进行保护与改造,并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本书理论内容丰富,详细分析了老建筑改造的背景、方式、要素、改造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案例部分以商业和公共文化类项目为主,通过改造前后的图片对比、详细的文字叙述以及对应实景图片和技术图的搭配,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老建筑改造的独特魅力。
MRY公司在柏林的每项工程(包括市区设计,总体规划、住宅、商业机构建筑)均标志着该市历史上一个重要时刻的开始。柏林墙推倒前、泰戈尔港口就显示出它在西部边缘的价值。柏林大街旨在恢复其遭受摧残前象征德国文明和自然美的位置。三个商业工程反映了刚刚重新统一的城市那种乐观的精神。科尔希德费尔德及卡罗诺德住宅区提高了原民主德国的生活水平,使它经历了60年的压抑历史后又重机关报恢复原貌。对作为重新统一的德国首都柏林来说,蒂尔加滕及三个领事馆和CDU HO更增添了其价值和意义。这些工程中每一个都人强烈地感受到其位置的重要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且创造了一些新颖的……
路红、冯军主编的《庆王府大修实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庆王府整修前后的状况、整修的理念和整理内容,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功能定位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本书主要章节包括:庆王府的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庆王府区位及人文环境概况,现场查勘,方案设计与设计文件的编制,工程管理规划与质量保障体系,庆王府的修缮等。
本书是一部与众不同而又振奋人心的建筑巨作,由十位活跃在建筑评论界的知名人物撰写,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畅游世界建筑的殿堂。按照时间顺序,读者能欣赏到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各个不同时期的杰出作品。这十位评论家将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视角推荐十五座代表建筑,从而展现出一幅巨大而又丰富的建筑画卷。这里有专家们一直珍视、也会永远珍视的建筑宝藏。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会详细描述一座建筑,并讲述评论家之所以选择这一建筑的独特原因。读者会了解到该建筑的建筑者及建筑的起因,建筑的设计、用材和建造特点以及建筑物建造时所处的宏观文化背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读者定会在建筑历史的盛宴中大快朵颐,获益匪浅。与该书相关的另外两部图书也将陆续出版: 艺术之书——西方艺术史上的150幅经典之作
刘涤宇编著的《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从“市井”的角度,将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城市史为基本研究思路展开。 本书上篇以图像城市史比较研究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微观特征,如自然要素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宋代以降街道与街坊的边界形态、中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及其基础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下篇则在上篇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具体图像有关的建筑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古建筑、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本书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遗产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