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本地达人 地头蛇 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
《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作者梁思成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成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八大时期,涉及阶基、勾栏、柱础、斗拱、雕饰、门窗、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建筑类型。作者不仅细致考察了散落中国各地的现存古建筑,还结合史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建筑思想、技术要点,以及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
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中国建筑史》是di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从上古到清末民初分期阐明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涵盖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等。对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各民族与中国情况之异同,都有述及。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五十年代初作为讲义,出版了若干油印本,限于条件,没有印插图。本次出版即以油印本为底本,参考后续出版的各本修订了部分笔误,并增补了书中提及的相关图片,以期最大限度呈现梁先生本意。
nbsp nbsp此书考量了自19世纪末建筑史学科出现以来建筑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史学家如何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将历史考据转化为历史叙事?建筑史对建筑从业者是否有用,又在哪些方面起作用?里奇将建筑史视作一个开放的学科,并围绕建筑史知识从三个领域展开论述:艺术史、历史学和建筑学。他认为,《什么是建筑史》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示意义,为从历史角度研究建筑学提供了多种路径。 通过对西方及全球建筑史的介绍性回顾,《什么是建筑史》将会扩展建筑学、艺术史和历史学的学生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推动研究生和建筑史学家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探讨。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20世纪建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路易斯 康及其建筑作品,并阐述了他的建筑哲学。其中, 人物篇 以时间线索讲述了路易斯 康坚韧而传奇的一生,并梳理其建筑思想从青年到晚年的嬗变轨迹; 建筑篇 选取了路易斯 康建筑生涯中10座重要的作品,诸如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详述了其建筑过程; 图集篇 精选了大量建筑实景摄影图片和手绘草图。本书对之前精简版本做了修订增补,新版本图片达300余张。除了文章和有简单的标题与说明的图片外,本书还列出了完整作品表和检索表,以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并且注明了对康的建筑说明的出处。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 文法课本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 本书的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 词汇 、 文法 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 鸿篇巨作 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不是对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结构工程师对有关专业问题的处理方式。17世纪伽利略首先将现代意义的科学引入结构计算,确定梁的破坏强度。18世纪工程师抛弃了 极限荷载 方法,并在19世纪初建立一个正式的设计原则 结构应保持弹性,并对分析的应力考虑安全系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到伽利略的极限强度计算,新定理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支持。本书涉及专业论题,采用非数学方式表达。它帮助工程师、建筑师和阅读爱好者了解结构设计原理。本书不是对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结构工程师对有关专业问题的处理方式。17世纪伽利略首先将现代意义的科学引入结构计算,确定梁的破坏强度。18世纪工程师抛弃了 极限荷载 方法,并在19世纪初建立一个正式的设计原则 结构应保持弹性,并对分析的应力考虑安全系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到伽利略的极限强度计算,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史上*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建筑中国六十年(评论卷1949-2009),书中具体收录了:《试析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的不同评价》、《上海建筑为何偏好“境外设计”》、《南京:越来越不像自己》、《如何理解地方特色》、《“适用、经济、美观”——全社会应当共守的建筑原则》等文章。
从书本上学历史是一回事,从书本上读建筑历史则是另一回事。《图书卷》是一部讲说新中国60年建筑“图书史”的书,它并非如钟芳玲博士所著《书店风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倡言的要定格住书店随时代而变的“风景”,而是要从审视丰厚的书页中,感悟到新中国60年建筑图书的发展历程。虽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但建筑图书所展示的作品及建筑学人的思想独白却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那不可磨灭的思想脉动。尽管我们的全部努力是求得用图书之窗展开建筑中国60年的作品、事件、人物、思潮等的记忆,但面对历史巨变,我们至多只能把握住一些“小书”或“小事”,书目也未必能全部囊括,但我们相信这本《图书卷》是“沧海一粟”,我们的努力是在彰显一种力量,即用建筑的阅读形成“抵抗遗忘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本书共4册,由福利营业有限公司出版,其内容主要为民国时期反映上海市区各街道商业机构、网点的商业地图册,由专家分区实地测绘,将商业的名单与分区图合二为一,其信息量非常大,内容详实,准确度非常高,其中还有大量的广告页,可以了解到上海当时流行的一些品牌情况。
《建筑创作》杂志已于2009年第1期始开辟“建筑中国六十年”专栏,其中用了5期全面盘点760年建筑的大事记。我们的宗旨是不找寻与建筑相关的喜之事、痛之事、悲之事、奇之事等,而是忠实记录并总结那些60年来可引发建筑界动荡、令建筑界思考、可代表建筑界社会贡献及影响力的事件,并从中汲取到力量。因此,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对业内负责,也希望公众从中倾听到来自建筑界的声音,并从中发现新闻点、文化点及知识点。为此,作者对事件的选取原则,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涉及与建筑相关的城市、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并按时间之轴展开富于历史感的“图景”描述,并附有事件及事件延拓的各类文章。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全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 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 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 变和风土人情。 娄承浩、陶祎珺编*的这本《上海百年工业建筑 寻迹》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百年工 业建筑的历史、建筑及其保护。
用“代际”对建筑师进行群体性的命名与描述,似乎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研究的思维方式。纵观新中国60年的建筑师,无论是已过世的梁思成、刘敦桢,还是当代活跃的中青年新秀,他们都留下求真、传道的魅力,通过对他们的介绍,不仅会有盛大“景观”的发现,更富于对深幽人眭的一种砥砺。盘点新中国60年建筑的人物大系,已感到不少前辈的名字不仅社会生疏,甚至连业内的青年建筑师也未曾听说过,因此,本书采取口述历史等表达方式,去挖掘并追溯团队在那段时光中留存的属于中国建筑的珍贵“故事”,还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并摆脱“集体创作”的束缚。本书的编撰执著而不盲从、质疑而不虚妄,坚持一种追根究底的胆识及勇气,意在发现几代建筑师充满历史逻辑感的创作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