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门窗》中介绍的门窗实例,均散佚民间多年。作者十数年里奔走于穷乡僻闾,将其一一收集起来,并加以修复、拍照、测量尺寸,方成此书,功莫大焉。捧卷拜读,由衷感佩作者对历史遗存的呵护之心。横三竖四堆码的杂货,也不是孤零零地遥立历史的陈迹上的朽木。作者纵横交织地将古代建筑的发展版,对建筑、文物研究者,大有裨益。 中国古代门窗,一向附丽于建筑及园林营造之中。历代写园林的书,汗牛充栋,而论及门窗,常常一笔带过。宋人著《营造法式》,辟“小木作”诸章,始有关于门窗、栏杆和室内隔扇、罩、屏等制度、功限的专论。然而一千年过去了,未有一部关于门窗的专著问世。
本册丛书共三卷,《传世浮屠——中国古塔集萃》卷一、卷二、卷三,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划分章目,在每章内再分小节,每小节介绍一塔。全书包括四川、内蒙古、宁夏、甘肃、西藏、广西、江西、陕西、云南、贵州等三十个地区。这些资料都是作者在对中国古塔的长年考察中所积累并收集的,实属来之不易。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古塔已毁坏,其原始形态已无从考察。 本书介绍古塔时都配以精美图片,以期将中国古塔更直观地展现给广大读者。本书除可供广大读者鉴赏外,亦可作为中国古塔研究者和古塔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规模 的唐代木构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领域 为重要的建筑遗存之一。佛光寺东大殿除了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精美建筑工艺外,其重新发现与研究的故事,也是建筑 的一段传奇佳话。 本书利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并且设计了诸多交互装置与立体装置,希望能够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呈现佛光寺相关的故事,让读者能够了解到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珍贵价值与先人智慧。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寓于历代古建筑中。本书甄选古建筑保护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历年所绘建筑画稿中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水彩渲染图和素描图,内容包括已消失的古建筑或古遗址复原,古石窟壁画及塑像,古寺、古塔建筑及内部架构,各地古典民居外观及内景等题材,以直观、生动和专业的方式还原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辑画稿均为傅先生多年珍藏,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水平。这部画集与一般的手绘画稿不同,傅先生用建筑家的视角和建筑学的构图技法,结合历史材料和考古发现,以精确的比例将本已消失的大型古代建筑呈现在笔端,再现了唐代长安大明宫、元代后英房住宅、元大都义和门瓮城等建筑。在傅先生的线描及写生图中,对于古代建筑的形制、年代特征、结构比例和构件细节等的关注均是其他类型画作所不能达到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演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本系列图书收录了中国南北各地精美的建筑装饰精品,分为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灰塑、琉璃等专题。 《天工开悟:中国古建装饰 木雕1》以木雕为主题,主要从木雕的发展历史,木雕技艺、选材及工艺流程,木雕的流派三大版块来介绍木雕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从历史变迁、制作工艺、木雕选图、雕刻技法等方面全面而详实的介绍了各大流派木雕,如:东阳木雕、徽州木雕、潮州木雕、福建木雕、山西木雕、剑川木雕等,既是古典木雕工艺的展示,在传承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上对现代设计与工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拥有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建,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古代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托梁栿、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其榫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艺的优选典能。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与实践达四十余年,并以十二年的努力写成此书。斗栱的历代变化悉收书中,卯榫之堂奥尽收眼底,共绘图纸三百余幅,照片一百四十余张,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可谓斗栱研究之大展览。
本书图文并茂,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抢先发售对中国古代金属建筑进行了系统、专深研究,是一项以大量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的探索工作。作者提出:象征与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此为纲寻找金属建筑出现的文化根源,对其与宗教、政权等重大象征意义的关联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金属建筑不断吸收其他材质建筑,及冶金铸造等工程领域优选技术和技术思想作为适应性技术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古塔,是中国建筑中少有向上延展的空间建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艺术信息,历朝历代留存下来的古塔,都记录着当时当地的历史风貌、匠心技艺。本书收录北京地区300余座古塔的档案资料,由一批古塔研究者经过数十年的拍摄和资深的古塔研究者精心写作而成,从3万余幅照片精选出近800多张原创高清照片、老照片、拓片、线条图、绘画等,书的末尾附上一份北京古塔的明细表格及北京古塔的方位示意图,是目前*为全面、完整的北京地区古塔档案梳理及影像资料。而在这数十年间,许多古塔不断地被损毁、移位,它们的踪影已不存于世,这本500余页的《北京古塔影像录》也是这些古塔*后的留影。本书既有知识性和史料价值,又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有助于挖掘和展示北京的历史文化,是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片一部重要典范性的著作。
中国古代建筑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建筑形式、平面布局、用材、结构、油饰、彩画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指导我们能动地认识古建筑,提高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及审美享受;对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及设计施工而言,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建方面的基本知识,自然更是 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