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样式雷 是清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家族,其作品大多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如故宫、颐和园、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同时,这个家族也留下了大量的设计图档及模型,于2007年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 。这些资源是今人研究清代历史建筑、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宝贵财产。 本书作者白鸿叶,工作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长期从事舆图及 样式雷 图档相关研究,是《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项目的主要编者之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作者结合建筑史、文化史,以深入而全面的方式展现了样式雷家族、样式雷图档及样式雷相关建筑等内容,向读者介绍样式雷的重要价值及大国工匠精神,可谓沟通专业知识与一般读者的桥梁。
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片城区,一座城市,无论大小,它们都承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活动与关联。正是或日常、或特例的行为不断积淀,让这些空间拥有特别的气质与氛围,成为本地人的留恋与游客的向往。从远山、道路、建筑、树木,甚至民俗活动与公厕中,看到人与空间的彼此塑造,看到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内涵,看到地方特有的味道。 从寻找地方特质的出发,《作为方法的空间》是认识集美学村与集美大社的起点,也是城市更新的第一课。它提供了认识城市空间的方法与一个历史城区的分析案例 这种空间特质是历史的 包浆 ,是城市更新中最应该被看到、受爱护,并得到传承的未来,是城市更好的未来。 一维的文字建构认知,二维的图片辅助意象,被三维构造环环相扣地组织起来,阅读本书成为一场空间穿梭的旅程,与嘉庚故里实体空间相映成趣。希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与文后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此次出版的丛书最后一本 《十里洋场外滩秀》,其涉猎范围是外滩沿线的24栋著名近代历史建筑。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
为了建造我们所需的建筑,我们有三种选择:雇一位建筑师,成为一位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一样思考。 鲍克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建筑创作中来,并将本书组织成一系列写给朋友和学生的关于建筑创作过程的解惑信。 在这16封信中,他阐述了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建造,如何看待和欣赏好的建筑,如何理解设计过程,如何与建筑师一起工作,或如何成为一位建筑师。他还简要概括了世界建筑史,并列出了可供学习的建筑书目和参观的建筑作品。 一本书娓娓讲述建筑的核心内涵及其社会、文化延展,适合建筑系学生、建筑从业者以及普通大众阅读。
《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一本,介绍的是乡土建筑木结构各个构件的功能和特殊形态,这些构件大多数显露在外,所以乡土建筑很注重对这些梁枋构件进行美化加工,且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生动自然,不受一定的法式约束。《雕梁画栋》内容丰富而全面,图文并茂,充分展现了乡土建筑木结构之艺术美。对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具很好的收藏价值。
本书围绕着人展开,以TOPYS近年精选创意人和经营者专访为主体内容,分为创意设计提案者、美好生活提案者、品牌经营提案者三大版块,每个版块由5-8个人物专访组成,附以人物介绍,让整本书在干货基础上增加新意和可读性。例如:无印良品灵魂人物,深泽直人,英国设计工作室 design studio,台湾adk首席创意官游明仁,著名漫画家Tango,著名绘本作者几米,台湾作家吴念真,芬兰设计师儿童美育品牌 yatatoy,索尼公园负责人永野大辅,阿原创始人阿原等。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与文化底蕴。首先,对古建筑的细微构造进行精准解析,包括复杂的屋顶构造、精致的斗拱等,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语言与工艺美学。随后,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深入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此外,精选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建筑案例,详细剖析其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书中配以丰富的实景图片、详尽的建筑图纸,以专业的视角呈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本书既能为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参考,又能作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了解古建筑知识的入门读物。
《装饰之道》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的一本,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和附录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 此次出版的丛书第二辑 《风月沉香一条街》涉猎范围是上海南京西路沿路的24栋近代历史建筑。 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
时至今日,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时代的见证。在过去好几个世纪中,城堡总是与种种传说奇闻以及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乌尔里希 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探寻从中世纪早期直至19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堡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么人,城堡为何而建,有什么功能,城堡风格的变化,城堡中生活的风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业已陨落的世界的大门,是古堡探访者的一本不可或缺的之书。
《北京颐和园》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
《建筑空间的魅力 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 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和 人生体验记 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本书是由资深建筑人士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所描述的城市空间考据,揭示了上海城市在历史变迁之中的朴实一面。相对于租界曾经的繁荣和虚荣, 巨富长 细腻的城市街区朴素地留存至今,令每个探访者感到触动。这里仿佛是与新世纪 掉队 的区域,任何上海大张旗鼓的开发运动均与此无关,但这里又是最受国际化社群欢迎的区域,任何一个 上海玩家 都乐意选择此地漫步,甚至居住。 本书将让业界真正认识到这个区域的重要性,其收录的图片均由作者曹嘉明以及建筑摄影家田方方自摄,是一种 去掉妆底 的朴实写照。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罗马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罗马各个时代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发展脉络,还会抖开历史的尘土,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再现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从恺撒的世界变成基督的世界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程。本书配有51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当一个10岁的小男孩见到由丹下健三设计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代木国家体育馆时,不禁被眼前的建筑所折服。也许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未来将成为2021年东京奥运会国立体育馆的建筑设计师。 这个小男孩就是隈研吾。 作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师,隈研吾在这本温馨的小书中,带领读者畅游那些对他影响颇深的东京建筑,其中包括由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的杰作。这些建筑,既是他事业理想的结晶,是他追梦路上的坐标,也是他对建筑初心不改的热爱之情。
本书围绕创意设计、文化消费和未来城市三大主题展开,每个主题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5~6个提案者专访组成。在内容形式上,本书仍以 深度访谈大稿 为主,通过对国内外各个行业的佼佼者的深入采访,帮助读者了解他们的经历、工作习惯和优秀项目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小至一张海报、一个数字装置、一次展览,大至一个建筑群、一座城市,每个项目及其提案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本书精心收录了林徽因先生近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文稿,总计 14 篇 。以 1932 年至 1955 年为时间轴,既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又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流露出对动荡时代古建筑难以保存的惋惜之情;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里,表达了对现代住宅的殷切期待;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文中,则呈现出对中国建筑彩画的深入考证与由衷赞叹。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描写的生动性,诗意的语言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书中还配有 30 余幅重新绘制的手绘图 。因原文图纸精度欠佳故进行重绘,涵盖屋顶、斗拱、平面布局等内容。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简便、直观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
本书包含五个章节,从我国传统建筑雕饰中的木雕、砖雕、石雕、泥塑四种雕刻装饰类型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开始讲起,对它们的应用分类方法、制作加工流程与手段、制作技法与工具使用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在内容上涵盖了古建筑雕饰的主要类型。本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图例翔实,通俗易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雕作原理与设计创作方法融为一体,以丰富学习者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者的感知与审美、创作与动手能力。 本书可作为古建筑、园林景观、工艺美术、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古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参考或阅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