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在医药界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是一部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医阐释性读物。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但因成书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错讹之处亦属难免。鉴于此,编者以原著为依托,在无损原著的前提下,结合编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轻松达到传播与教授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的目的。本套丛书将四百余味中药划为110课,方便读者分段学习,有节奏,不枯燥。书中所举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国药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食疗在现代继承发展的产物,并且同中国烹饪技艺、营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中国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本身的特性治疗、 辅助治疗、预防疾病、治未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国药膳在世界以食养生领域中显示出的独特方法、独特模式,为世界各国重视、学习和引进,有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王者悦主编的《中国药膳大辞典(精)》体现了古代、现代中国药膳的风貌,内容充实,于理论处显深要,于经典处显典范,于科普处显实用,为中国药膳在今后的继承发展,为中国药膳向世界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文献性、性的版本。
本书主要内容与特色: ①康治本伤寒论只有65条条文,几乎涵盖了宋本《伤寒论》中所有重要的条文和方剂,康治本65条是原始本的伤寒论,学习康治本就是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把握经方医学的精髓。先掌握这65条,再学习其他的方证,就更容易抓住要点与核心。 ②康治本的条文之间都井然有序,还有条文之间的逻辑,上一条是下一条的前提,下一条又是上一条的补充,互相参考着学习,才能登堂入室。 ③逐条与宋本伤寒论进行对比学习,紧密联系临床,大量引入和条文有关的医案分析。 ④康治本中一共有50首方,涉及中药42味,通过100来节课进行逐一讲解。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本书分上、下两篇和附录三部分。上篇通过对 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源流 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演变源流 及 经方、时方药物实测称重 等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为下篇方剂的药物剂量折算奠定了基础。下篇为方剂,所选之方,分为经方、时方两部分,共计1013首。上述方剂在确定方名后,依据南京中医学院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之编写体例遴选,计5300余首。附录为主要引用书目,便于检索。目录以方名首字笔画为序,全书约200万字,具有全面、准确、易检、实用的特点,填补了历代方药书刊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药剂量的临床混乱局面具有拨乱反正作用,方后所附医案是作者运用方剂本原剂量的真实记录,可谓本书的出彩之处,实为方剂本源剂量研究之不可多得之重要参考书。
本套书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是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遣方心得体 会的总结。古人云: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本书打破常规,未从某一味药入 手,而是以成方加减用药讲解,主要以某方用药和剂量选取于具体的病案中应 用为主,详细记录了作者的临床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阐述了作者的心得与体 悟。本套书秉承了之前系列丛书的写作风格,将用药方法具体化,复杂步骤简单 化,同时还收录了他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兼容并蓄,深入浅出,易学易用,非 常适合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阅读参考。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金匮要略》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发行以来,深受读者欢迎。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中日录音增补版(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伤寒论》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
本书为《赵洪钧医书十一种》分册之一,是作者数十年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的总结,内容涉及甲西医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各科,以内科、妇科为主,又以目前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主。全书以近l000个典型病案为主要内誉。对有关理论和防治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对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防治滥用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不孕、月经不调、老年病、心因性疾病、虚损以及慢性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尤其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和易于掌握且效果可靠的治法。大量详细且生动的医案,特别方便读者借鉴。本书适合中西医工作者参考,尤其适合中青年临床医生、特别是中青年中医临床医生阅读。 《赵洪钧医书十一种》11个分册分别为: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 《希波克拉底文集修订版》 《内经时代修订版》 《近代中西医
五岳寨地区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自然生态保存良好,植被覆盖率98﹪,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被誉为 太行山保存*为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其中不乏贮量大、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的野生药用资源。2017~2019年,作者多次对五岳寨地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野外调查,通过拍照、采集、压制标本等方法,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并通过品种鉴定、查阅资料和文献,对五岳寨地区的药用本草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收载的药用资源品种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共118科,562种。
本书是吴门医派未刊古籍的第三卷,选取古医籍文献以清代至民国为主,仍然对吴门医派的名家医籍进行全面考察,选取学术价值高、版本珍贵、临床价值大却未曾刊行的珍稀文献版本,对其进行点校勘误,编纂出版古医籍校勘简体横排本,内容涉及医论、医案、医话、诊法、方剂及临证各科,包含很多未刊医籍,其中不乏名家手稿。本书主要以文字为主,配以书影做文前彩插,兼具收藏价值、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黄帝内经素问》又称《素问》,与《灵枢》又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素问》、《灵枢经》各八十一篇,其书成书年代久远,文意艰深,加之历代翻刻而有脱讹,难为今人所理解,为发掘灿烂文化之遗产,杨鹏举先生历时五载披卷无数,对该书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加了按语。此次整理的重点在于解惑,其中运气七篇侧重阐述了五运六气源于五星之气形成的原理,揭示日月、五星之精气是阴阳五行的本质,并强调日月、五星之精气对人、动物、植物的影响而形成天人合一的原理,有理有据驳斥了目前中医教材纯哲学说,驳斥了五行即五材荒谬的说法,以恢复《内经》本旨,目的是更好的为教学、临床服务。 《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全书以
《宋刊周易本义》简介:《周易本义》为朱熹所撰,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集宋代易学之大成的著作。她兼采汉魏以来的易学学说,融合占筮、象数、义理于一体,并汲取了《易传》和中医学的营养,成为易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注本。它影响了元、明、清三代官学六百余年,为数百年间的易学开辟了广阔的诠释空间,引发了无数学者历久弥新的讨论,在易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易本义》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于《周易》一书所做的注释,代表了宋代易学研究的较高水平。《周易本义》初稿名《易传》,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分为经二篇与传十篇,经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音训亦取吕祖谦所撰者。 《医道传承丛书 五行大义:医道溯源》五卷,由隋代萧吉所撰写。书中内容,都关乎阴阳五行之事。卷一主要对五行、干支进行释名,并说明五
本书探讨了早期自然哲学、宗教民俗、神仙信仰及国家意识形态等在形塑中国传统医学主要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描绘了一幅中国医学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崭新而丰满的历史图景。作者注重历史文本的批判分析,针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古典著作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新颖的解释,将历史论述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本书极具国际视野,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对探究中医理论整合、碰撞及成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 中华中医古籍珍稀稿抄本丛刊 之一种,丛刊遴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研究中心所藏珍稀中医古籍稿抄本原貌影印而成。本书底本为晋皇甫谧所辑《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为明代抄本,有极高的文献及文物价值。
自200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至今已表彰四届国医大师,共120人。他们是中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国医大师传承录》第四辑收录第四届国医大师30人,分别从学医之路、成才之道、学术之精、专病之治、方药之长、读书之法、大医之情、养生之智、传道之术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展现他们的为医为人之路,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其学术成就、临证特色、文化学养、师徒授受等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医后学的医学之路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本书是我社策划组织的《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介绍了临床各种常见肿瘤的中医诊断、治疗、鉴别等内容。并论述了临床常用的现代医学诊查方法和特点,源流部分的内容详细摧了中医经典著作有关肿瘤相关内容的描述,供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参考使用。辨治思路、治疗原则、治疗手段等突出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治疗肿瘤的思维逻辑。对于中医肿瘤工作者来说,不失为一部实用经典参考著作。
《本草图经》是宋代官修的图文并重的本草名著,于北宋嘉祐二年(1058)至嘉祐六年(1061),由当时大学者苏颂等编撰而成。原书已佚。作者从《证类本草》《绍兴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将其书辑复,并对其文进行了较为细密的考证、注释。全书20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类,末附 本经外草类 和 本经外木蔓类 。计收药物814种,药图933幅(书中药图辑自《绍兴本草》《政和本草》)。本书在编纂方法与体例、药图归类、产地记载、形态描述、药性、方剂、科技史资料、文献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科学的成就,使该书能反映出北宋时期药学发展*峰的特点。由于该书总结了北宋时药物普查成就,内容广泛,使该书具有药材学和博物学的特点。本书收载资料多,如收载古代方书、科技史料、医药史料很多,因而本书
本书分为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四个部分。绪论以中医诊断学之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与临床的关系、学习方法等开宗明义。上篇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是本书的主干部分,论述四诊、特色诊法,以及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辨证等11种辨证方法。中篇为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运用,阐述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疾病诊断概要、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从各个角度综合理解中医诊断的思维活动与临床应用。下篇为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介绍中医误诊的研究,健康状态辨识研究,病、证、症的规范化研究,诊法的客观化研究,证的客观化研究等现代研究进展。 本书在编写上既坚持理论性和学术性,也顾及实用性和可读性,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本书在绪论
本项目对苏派中医的历代名家医籍进行全面考察,选取学术价值高、版本珍贵、市场价值大却未曾刊行的珍稀文献,对其进行校注勘误,按流派不同(吴门医派卷、孟河医派卷、山阳医派卷、金陵医派卷等),分卷编纂出版古籍校勘简体横排本,同时每种古籍写出作者介绍、校记等。本项目代表江苏中医古籍的整理水平,为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图书特色《苏派中医珍稀未刊医籍集粹》以临床实用性文献为主,内容清晰,版本精良,珍本和善本居多,并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存世孤本,有些中医典籍版本在图书目录上作为“已佚”,或《四库全书》中也未录。如吴门医派的《杨寿山医案》《凤氏医案》《葑溪王南畴方案》《冬青医案》《平江李畴人夫子出诊医案》《证治大略》,等等。大量珍贵文献以手抄本形式保存于图书馆、博物馆、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