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经方这扇门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经方讲习录 本书是经方入门书和提
以太阳历为基础,中华先贤创造出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故此太阳历具有中医文化的基础性要素全部具有的规定性与无限循环性。太阳历*根本的两个节令是冬至夏至,阴阳就是这里抽象出来的。不认识太阳历,阴阳五行是玄学;认识了太阳历,阴阳五行是精美精确的太阳法则。本书以两种太阳历为依据,重新解读中医文化,解答中医难题,医治西医不能医治的疑难病。
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以简单的英文交流而写成的书。这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现代的中医临证过于关注不和谐的病象模式,并专注于努力纠正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然而,传统中医并不只是汲汲于“局部”的不和谐,他们更关注整体,因为“局部”揭示着“整体”,他们直观地把握“整体”。只有深入学习古代经典,才能够运用传统中医的基本原则来实践,而不至于在学习繁复又看似矛盾的后世各家学说时陷入迷惑。这样才能根据病患的体质、神质和邪正斗争反应情况,以药物的气味升降为基础,来配伍合适有效的方剂,而非根据课本上笼统的方剂功用来机械用药。对于有所领悟的医者而言,一切都只是开始。
《中国经筋学》系首次从《内经》及远古中医学中挖掘,用现代医学原理整理提高并阐明其内涵的针灸学分支学科。本书作者30多年来对《内经》及远古中医学有关经筋的理论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纠正了古往今来对经筋的误读误解,重新分析阐明经筋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从解剖学角度详细剖析《内经》十二经筋的解剖学内容,各经筋起止结聚及积累性损伤所形成的三百余结筋病灶点。同时,将人体分为头面、颈项、肩周、肘部、指腕、胸背、腰腹、骶髋、膝胭、跟踝等十个分部和筋性经络、内脏病,系统介绍各分部经筋辨证论治和预防、康复训练方法。每分部均附有现代医学的明确诊断,但实际是经筋病或伴随经筋损伤的多种疾病的经筋辨证论表解,以逐渐引导人们注意经筋辨证论治体系的学习和应用。 此书以全
本书系统阐述了五运六气原理,五运六气各层次气化的致病规律,五运六气在判定气候变化、人体先天体质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大量彩色图示,重点阐释了如何运用五运六气来诊断疾病以及指导疾病的整体治疗。旨在使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全面了解、正确认识五运六气,并系统掌握五运六气理论,基本学会运用五运六气诊断、治疗疾病,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速度及治疗有效率。本书适合中医从业者、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论》又超越《伤寒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 思考中医 ,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此次响应读者需求推出精装珍藏版,作者特作新序《当代中医的作为》表达对当代中医肩负使命的思考;内文做了一些字词修订,质量继续提升;封面全新升级,深棕底色,覆触感膜,烫古铜金经络图,有着如中医文化般厚重积淀的质感;新增数十幅插图,其根据《伤寒论》等
汤液经法图 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 五味补泻治疗为框架的古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中,辛咸甘酸苦五味是遣方用药的关键,是中药五行属性的功效延伸。本书先构建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学,再紧扣临床功效,解读150味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与主导药味,为 汤液经法图 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修订版)》是一本中药临床工具书,记载了古今名家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从资料搜集到撰编成文,历时五载,得到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指导。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修订版)》参阅历代中医药临床专著、《本草》专著、经史百家、文学札记等600余种,重点就中药的临床效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修订版)》上篇为单味中药药论,收载常用的中药400余味,以及能体现单味中药独特疗效的验方、单方、秘方5000余个;下篇为专题中药药论。本书专论中药的临床效用,有2/3的内容是首次整理问世。
王宝林编*的《中医**处方集(精)》以突出中 医中药临床治疗特色及推广、实用为*大宗旨,统一 按照西医学疾病分类,以病为纲,以中医学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予以编撰,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 、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外科、皮肤科、骨伤科、五官科、妇 科、儿科等,共计360多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及细分类 型,其中包括很多临床中经常见到的疑难杂症,共载 有2000多款处方。在每一种病名下,分别列出:概要 、处方、组成、用法、加减、功效、善后、医案、注 意、按语(说明)、引自等,并且以突出处方药物的使 用方法、功效时限为特点。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是当代经方研究者娄绍昆医师的一部重要著作。娄绍昆医师多年来致力于仲景学说的临床研究,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内治法相结合治疗疑难病证。作者用浅近平实的笔法来叙述经方医学的丰富内涵,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中医的大门。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活龙活现地把一百多个典型病案的诊治经过,全方位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了解到经方医学重经验、重实证的鲜明特色。 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给喜爱经方的人去魅解惑;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不同的诊治思路与疾病治疗的秘诀;也可以给文学者提供一个民间中医师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的样本。 也是面向没有医学知识但关心自己健康的人群,读者可以从轻松的阅读中发现
ICU中医的反思1 作者在书中对诸多学术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出了具有突破性的论述,如 寒温之争 中西医之关系 六经与六经病的实质 经方剂量 经方热 六经钤百病 等;在条文新解中,作者还原了条文背后鲜活的救治场景,勾勒出条文中相关查体和鉴别诊断等临床思维,并在危重症相关条文的解说中融入了大量的 ICU 实战经验。 本书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作为《伤寒论》无障碍阅读的入门读本,供广大 ICU 工作者、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ICU中医的反思2 本书选取了若干重症医案,阐释了当时的医家在诊治这一具体病例时的临床思维,并与当今之 ICU 临床进行了对比讨论,以期起到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作用,从而实现 ICU 实战思维的拓展,达到更好解决大众现实疾病痛苦的目的。本书论述全面,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适合广大 ICU 工作者、中
陈修园(1753-1823年),原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入。清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学。本书收录他现存世的16部医学著作,包括《灵素节要浅注》10卷、《金匮要略浅注》10卷、 《金匮方歌括》6卷、 《伤寒论浅注》6卷、 《长沙方歌括》6卷、《医学实在易》8卷、《医学从众录》8卷、 《女科要旨》4卷、 《神农本革经读》4卷、 《医学三字经》4卷、《时方妙用》4卷、《时方歌括》2卷、《景岳新方砭》4卷、《伤寒真方歌括》6卷、《伤寒医诀串解》6卷、 《十药神书》1卷。陈修园的著作大多流传甚广,主要由于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且多以歌诀形式,其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人门参考书。因此陈修园的著作对于医学之普及有着深远影响。
《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 《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 《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可老中医治疗的20例肿瘤病,包括每一诊病人的情况以及病人服药后的反应,而且在每一诊之后均附有李可先生当时的原方。记录力求详尽、完整、真实,便于读者学习。 ......
本系列丛书内容以中医基础知识为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选取与日常健康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帮助其树立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册以小故事或情景对话为串联,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使儿童对历史上的 神医 树立正确认识,并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指导其学会运用简单的中医知识健康生活; 第二册以 药食同源 为主题,让少年儿童对身边一些常见食物的药用价值有所认识; 第三册以经络腧穴相关内容为主,使学生能够简单认识经络及其发展历史,并学会运用一些常用的穴位预防和缓解常见病痛,维持自身健康; 第四册前半部分以介绍中医传统四诊方法中的望诊为主,帮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判断自身健康状态;后半部分以中医情志相关内容为主,帮助青少年对情绪树立正
该书收集整理了清代及其以前历代的理湿类名方80首,其中,张仲景的经典理湿名方34首,其他理湿名方46首。每一名方包括传统应用、现代研究、类方鉴析、原文与方论四部分。传统应用包括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服用方法、加减化裁;现代研究包括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类方鉴析部分列出多个典型类似方的组成、功用、主治、鉴别;原文与方论包括名方所出经典文献的原文和历代名家针对该方的论述。本书中的理湿名方,均为经历史检验证明为确有疗效的传统方剂,对当代中医药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极具参考价值。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药研发科技人员、各类健康管理者、研究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套教材为首套经方培训系列教材,包括《经方概论》《经方方证》《经方药证》《各科经方》《各家经方》以及《基层经方推广手册》六本,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组织编写,黄煌教授担任主编。突出经方医学的独特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培养经方临证辨治思维能力为核心,系统、全面讲述经方医学“方-证-人”体系,旨在训练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全面,临证功底扎实,能熟练运用经方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全套教材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严谨规范,可供各种经方培训、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经方爱好者学习、运用经方的参考读物。
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这批教参的出版创国内中医药院校之先河,亦是此后各类、各版教材的重要参考,含金量颇高。由于时代相隔较长,现在这批经典教参踪迹难觅,很多读者求索无门。 基于此,我社组织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学科力量和专家学者,重刊此系列教参,并以 中医教 学经典备课笔记 为丛书名出版。本次重刊的原则,我们除了以简体字版本呈现,并对原著中少数字词错误或体例不当之处给予一一修正,使质量更臻优良之外,基本上保持教参的原貌,不增加或发挥新
喻昌,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清代医家。其医术精湛,著述较多,医名卓著,冠绝一时,成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在中医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不仅于《伤寒论》的研究独有体会,倡导三纲学说。其大气论、秋燥论的观点亦为后世所称许。本书收录了喻氏编撰的《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寓意草》,以及流传甚少的《(痘疹)生民切要》。主要内容包括喻氏研究《伤寒论》心得体会 、对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发凡起例、痘疹的证治经验,以及其所厘定的病案规范与精湛的临床验案。本书可供中医专业人员以及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者阅读。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伤寒论》讲课的“完全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完全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本书市场潜力很强,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