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方面,本书次在中医外科学总论部分明确指出并详细论证了“阴阳失调是外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临床方面,次将传统的中医外科外治法归纳整理为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和生肌收口法。上述提法的出现,固然有着千百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累积的基础,但首创之功不容忽视。临床部分皆为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确效方药,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嘉庆三年)。作者受吴又可、叶天士影响,在多年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著成该书。因书仿《伤寒论》写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故将一切议论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各书。 书分6卷。卷首《原病篇》,引《内经》有关条文19条,其下分注,讨论温病之原始。卷1~3分上、中、下三焦立篇目,共列治法238条,方201首。卷4为《杂说》,论救逆、病后调治等。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卷6为《解儿难》,议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吴氏按三焦分部论述温病发展过程,总结归纳出病变转机,提出三焦辨证纲领,有别于伤寒六经分证,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之说相得益彰,使温病学说体系获得进一步充实、完善。本书是中医学“温热”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陈超先生是著名的中医内科、儿科专家,从医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共分3个部分。部分为医案,其中有内科病58个,105例;儿科病24个,48例;外科病15个,24例;妇科病10个,12例。以内科、儿科病为主,每个病例阐释了主症、病史、诊察、辨证、治则、方药、按语等,进行了深人的分析,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在疾病诊断方面,采用辨证与辨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灵活运用。第二部分为医学论著,对8个病证进行了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探讨。第三部分介绍了临床上碰到的经验教训,这是其他医书很少见的,为后学树立了很好学习的典范。 本书的医案、论著、经验教训,阐明了作者的个人见解,以及在临床治疗的经验,是一本论理简要明晰、切合临床实用的参考书,对于学习中医和继承老中医经验,不无裨益。
《中医临床与治未病散墨》由宋新安编著,全书由医论篇、治未病篇、参数篇、名言篇构成。主要围绕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在衣、食、住、行、娱、医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介绍了一些对治病防病有益的知识。医论篇主要介绍了笔者从医多年所发表的部分临床医学论文及科研、专利成果。治未病篇以韵文的形式写成,言简意赅,便于记诵。主要写了人从降生到老年各阶段与祛病养生相关的综合知识。参数篇选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治病、养生相关的常用参数,以供综合参考使用。名言篇选编了部分名人大家在疗疾保健、养生益寿方面的名言,供读者欣赏受益。本书力求从多角度、较系统地介绍祛病、养生、益寿的综合知识,以求实用。本书写成献给读者,若读后有所裨益就足矣。
《正骨经验汇萃(第8辑)》是山东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正骨师资培训班交流的正骨经验资料,经过整理而成的。这些资料,都是来自各地有特长的正骨医师的实际临床经验,其中既有许多独特的手技操作,也有多年的实际临床经验。不少有效的验方,为一般正骨书所不多见的。全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诊断,第二部分为骨折,第三部分为脱臼,第四部分为伤筋,第五部分为附编。由于《正骨经验汇萃(第8辑)》内容丰富,特点较多,很适合中医正骨医师和西医外科医师的临床参考。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赵锡武医疗经验》讲述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行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反映了赵老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独特见解。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充分反映了赵老自己的经验体会,并选取了他亲治的典型医案,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法、效方。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
《种子心法》由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所著。全书内容简短, 语言浅显易懂。书中论述了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 如“要回天冶“要选雌冶“要寡欲冶“要知时冶“要知窍冶等, 并附有种子药方, 丰富了生育科学的内容。此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 刻本为底本。
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稿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并入用了《脉经》部分内容,用来进一步说明脉诊的应用,使读者对脉学有正确的认识。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骆如龙编著的《幼科推拿秘书》五卷,又名《推拿秘书》,清·骆如龙著于1691年,1784年刊行。卷一列保婴赋等歌赋,杂论儿科诊法,卷二述推拿穴位,卷三论各种推拿手法,卷四为多种病症的推拿治法,幼科药方附于卷末。推拿手法历代皆有不同发展,明代被列为专科,学术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清时期推拿治法向其他学科渗透发展,疗效 为突出,其专科已较成熟。《幼科推拿秘书》首录“保婴赋”等歌括,杂论儿科病诊法,次列推拿穴位及各种推拿手法,诸病推拿法。为中医儿科外治法之经典,可供中医临床医师借鉴。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读物。对当今中医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四年 (1834)刊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
本书是在已出版的《叶熙春医案》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平及学术经验简介,第二部分为医案。书中介绍了叶老先生对温病、内科及妇科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以及对膏方应用的经验。 叶熙春先生从医60余年,精于内科,擅于杂证,对外感热证、内科杂证、妇科病证疗效显著,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此书对学习与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在已出版的《叶熙春医案》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平及学术经验简介,第二部分为医案。书中介绍了叶老先生对温病、内科及妇科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以及对膏方应用的经验。 叶熙春先生从医60余年,精于内科,擅于杂证,对外感热证、内科杂证、妇科病证疗效显著,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此书对学习与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很有参考价值。
《皮肤科古今验方速记手册》将众多皮肤科大家的经验方按照学术流派进行整理,并附方歌数百首,具有易记和便于查阅的特色,对于中医皮肤科初学者而言,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和口袋书。
本书特编辑了中医当代妇科八位名医的医疗经验。此八位名医为钱伯煊、王渭川、朱小南、韩百灵、哈荔田、罗元恺、刘奉五、何子淮先生。他们均是解放前后八十余年活跃于中医界的一代名流;都曾被授于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博士生导师等称号;都曾承担过中医妇科的重要科研任务并取得显著成果;都有个人专著论文问世;他们能够集中医科研、教学、医疗于一体,在妇科领域内代表了中医妇科所达到的学术水平。本书以八大家为纲,以每人的学术贡献、医论、医案,医方为目编辑而成。特别是画龙点睛地总结出每位名家的妇科治疗特点及临床有效方剂,对于中医妇科的教学、科研、医疗人员及关注喜爱中医妇科医疗的学者均有较大裨益。
本书采取了戏说、随想的形式,谈天说地,目的就是想用太极阴阳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易懂的、清晰的方式来解释中医,使有志于中医学习的那些参袢悟道人士得点水而生涌泉,而一般民众自可随便翻阅,作为科普书籍以供有消遣娱乐中认识中医:中医并不神秘,中医并不深奥,中医也并不遥远。中医就在我们自然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吴鞠通,名瑭,字佩珩,鞠通乃其号,清·江苏淮阴人。他不是御医,他给皇贵妃、贵妃、宰相等看过病,更多的是给贫民百姓看病。他顺京杭大运河,从京都(北京)跨越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直到浙江杭州,以及家乡淮阴周边地区,包括邻省安徽,往返为民看病,真谓“一寸丹心济苍生”。《大医吴鞠通轶事》由严冰著,这不仅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专题民间故事集成;而且,关于大医吴鞠通的故事,由其故乡学子,又是中医名师,又是研究吴氏温病学经典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辑著成书,说乃珠联璧合,天助其成,不是很妥当么!
中医学术之精华,以文献形成存在于历代医籍者有之,以理论与临床经验掌握于老中医之手者有之,散在于民间者亦有之。名老中医或禀家学,或承师传,无论理论研究亦或临床实践,各有独到之处,尤可宝贵的是这些理论与经验已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实践验证,不断补充发展,日臻完善,弥觉可珍。 中医疗效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基础之工作。史宇广、单书健同志主编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别开生面,每书对一种常见病,广撷精华,汇全国医林名宿治疗某病之独特经验于一帙。或以演论形式论述名老中医自成规律之独到经验,或以医话形式叙述名老中医对某方、某法及某药之运用体会。娓娓而谈,详尽透彻。 书中着眼于名
史宇广、单书健同志主编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别开生面,每书对一种常见病,广撷精华,汇全国医林名突治疗某病之独特经验于一帙。或以演论形式论述名老中医自成规律之独到经验,或以医话形式叙述名老中医对某方、某法及某药之运用体会。 中书着眼于名老中医经验之细微处,故能取巧求精,而非面面俱到,或重复泛论。同时,由于本丛书以常见病分集论述,使丰富多彩的名家治验,纲明目细,便于查阅,故可合坊者得其要领,易于师法。览一篇可尽得当代名医于某病之各独到诊疗经验,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丛书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名老中医各具特色的理论风解和治疗规律,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因此是一部具有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中医专著。
《通讯写作》为中医外科专著,凡十六卷。卷首为经络图穴;卷一至卷四,总论痈疽疮疡之标本、辨脉、善恶、顺逆、并发证、冶法、调护等;卷五至卷十三,列述外科、皮肤科以及跌扑、金刃、虫兽伤等175种病症的证治;卷十四至卷十六,载外科用方281首。 《通讯写作》集前贤名论、家传刀针良法、作者临床经验于一帙,所论多具创见,辨证明晰,论治详尽。如“咳唾脓血,其气腥臭,人水则沉者,肺痈也;反之,若所唾只是涎沫而无脓血者,则肺痿”。鉴别甚明。又如将乳病分为“乳发”、“乳痈”、“乳疽”、“乳核”、“乳漏”、“乳岩”等,辨治丝丝人扣,颇切临床实用。《通讯写作》在辨识疮疡之吉凶顺逆及治疗疥癣、痈疽、疮疡、梅毒等外科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宝贵的经验,是对中医外科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
本书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其中内容包括:咳喘的治疗经验、温热病治验举要、头痛等。 俞慎初,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医史学家,临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