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的有效方药 清肺排毒汤 成果转化,推进中药新药 清肺排毒颗粒 研发上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清肺排毒汤 应急项目组特整理了有关中药新药的注册、生产、销售、变更及其他重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文件,汇编为上、下两册,旨在为 清肺排毒颗粒 及其他中药新药的上市申报工作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
作者从事中医科研与临床诊疗45年,经10年积累,编著成此书。本书围绕120味常用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等文献中,全面系统地收集与这些药物有关的资料,重点则收录3味及3味以下药物组成的小方,以总结药物的确切效用、应用指征和配用规律,使古今医家的用药经验得到比较真实、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书中对120味常用中药归纳出4688条效用,分“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个层面,表述药物应用的主次常变和配伍衍化,对掌握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拓宽治疗思路,丰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书中所收大都是3味药以下的小方,故它又是中药研发人员的淘金宝库,能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有价值的资料。书末编有中药治疗“中医病证”和“现代医学病症”两个分类索引,对临床医师案
扫描电镜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子等微观结构的技术,在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书展示了扫描电镜鉴别技术在有毒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收集了100种常见有毒中药的超显微鉴别特征,并加以简明扼要的描述,提炼出鉴别要点,为满足常见有毒中药的临床使用和研究鉴定提供参考资料。每个药材项下内容包括药材名、来源、功能、超显微特征,并附有多幅扫描电镜特征图。
庞国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近十年来一直在从事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实践录》系其将临床研究的部分经验心得及理论认识上的创新点汇集,形成的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专著。本书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用验方》等内容,并更新了部分医案。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基础篇,计9章,分别阐述了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名、形成因素、病机特点、提高疗效的思路方法、精准治疗三要素、“三辨诊疗模式”与“序贯疗法”的构建与应用、慢性并发症的证治及纯中药调控血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下篇为临床篇,选载了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部分验案,展现了上篇理论在临床中的充分应用,具有不错的示范效果。本书立题新颖,论理充分,贴切临床,其验案疗效确切,用数据说话,真实地
这是一本翔实的从地理学角度来研究中国中药资源分布的著作。本书依据我国辽活的地域,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中药资源的特点,应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水平地带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山地中药资源的垂直地带分布以及我国各省(区)主要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品种的分布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药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特征。本书对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基础分析,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书是从地理学角度来研究中国中药资源分布的著作,书中的主要观点将对人文地理、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有显著贡献。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从“药类法象”的观点出发,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对中药的普遍性规律进行了归纳、论证和完善。下篇各论,收录了常用中药100余味,按照甘淡、咸、苦、辛、酸涩等性味分为五章,综合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家观点,更借助现代科学知识,从药性、功效、药论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在论述中讲述了相关的中药典故,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适合中医药专业人士及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在颜正华教授的《中药学》讲稿基础上,并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临床实用中药学》,以及五版《中药学》等教材编写而成。本书主要以中医药理论阐述药性,紧密结合实践,以中药的性能概要、功效主治及配伍应用等项内容,准确反映药性与实用的关系,使每味药的性能功效与临床实效相印证。所选择的中药品种、代表方剂、主要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以及本草文摘、现代研究等,都力求切合实用,满足临床需要。本书可供临床医疗和科研参考,也可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教师,以及中医药人员学习参考用书,希望对提高中医药临床技能和疗效有所帮助。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分为6章,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历代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及其主要学术成就,以及建国后中药事业的发展概况;阐明四气、五味
本书是大型丛书《中医一本通丛书》分册之一。中药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与组方,毒副作用,类似药物鉴别等方面阐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共收集常用中药300多味,依据主要功效分为20章。本着条理清晰、简单明了、易于自学、临床实用的原则精选中药。内容上更多采用条理清晰的文字,以及大量图表尤其是思维导图的方式;注意知识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内容全面,层次清晰,以利于读者学习和掌握。本书适合于医院临床医师、医学院校师生、中医自学爱好者使用和学习,对美容工作者的中医实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汤液经法图讲记 2 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五味补泻治疗为框架的古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中,辛咸甘酸苦五味是遣方用药的关键,是中药五行属性的功效延伸。本书先构建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学,再紧扣临床功效,解读150味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与主导药味,为“汤液经法图”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汤液经法图”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引而保留下来。《辅行决》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并几经周折流传至今。“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
张廷模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从事《中药学》教学30余年,现为教育.部重量精品课程《中药学》和四川省精品课程《中药学》负责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本讲稿是在2004年全国《中药学》主讲教师进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的发展是经历了药物——方剂——治法——制方理论——方剂学的过程。方剂学虽然是解放以后随着中医院校成立正式开设的学科,但近几十年来发展却很快,许多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方剂学科的研究之中,使方剂学中现代科学成分逐渐增加,现代方剂学已见雏形。本书则总结近年来方剂学中的有关现代方剂学的内容,编著为《现代方剂学》一书。 《现代方剂》的主要内容由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方剂、临床方剂、实验方剂及索引等组成。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本书提出划分方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方剂的产生及方剂学形成,方剂数量的增加及方剂学术流派的形成,制方理论逐渐完善,方剂学的发展及现代方剂学形成。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提出方剂学的四个主要
中药吸嗅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中药吸嗅学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多学科的交叉等方面展开阐述,中篇系统介绍了吸嗅相关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古籍记载及现代应用等,下篇则着重讲述中药吸嗅在人体各系统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中药吸嗅可应用于认知障碍、抑郁焦虑情绪、镇静、恶心、鼻炎、肺炎、哮喘等疾病的应用。通过努力,以本书为先导,可形成新的以中药精油为主的中药吸嗅新的应用形式。中药吸嗅概念的提出将为中药的应用带来新的飞跃。目前国内外类似的书籍仅有针对芳香疗法或芳香植物的研究与总结,本书提出的中药吸嗅学概念,通过对中药吸嗅学的内涵、外延、理论基础等进一步做出了阐释和探讨,并对相关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对具有可应用于吸嗅功能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传统中药炮制加工所使用的器具器材;第二章重点介绍陈药文化及部分晚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药标本;第三章介绍清代至民国的斗谱排列、度量衡器物及中医处方剂量写法规律等;第四章展示了晚清民国时期丸散膏丹的实物标本图片;第五章展示晚清民国时期饮片、中成药的包装及说明书;第六章介绍传统游医的医疗活动及使用器物;第七章为中医药文化及其相关内容,主要介绍老药铺的一些行为习惯、文化轶事等。
祁友松编写的《中医经典方剂药学研究》介绍了中药方剂学的近期新发展。全书共收集中医古今名方311方,汇集国内外近三十年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研究方剂的论文3800余篇。每首方剂下列【组成】【方解】【功效】【主治】【用法】【注意事项】【药学研究】等项。药学研究部分包括方药传统功效研究、方药药理作用研究、方药成分研究、方药配伍研究、方药不同提取部位研究、方药提取工艺研究、方药外敷不同赋形剂研究、方药毒理(性)研究、方药安全性研究等内容。其中传统功效研究主要汇集方药实验研究的科学数据,对方剂配伍、有效部位提取、传统功效进行论证;而药学研究部分主要汇集从基因、分子、蛋白质、细胞等领域对方药进行实验研究的科学数据,探寻方剂新的药理作用。书中所编撰内容较多涉及学科前沿的研究,所记载药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科
药临床药学是目前的热点,梅全喜教授是中药临床药学的著名专家,他牵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和第一本教材,在这个学科有很高的影响力,本书是把梅全喜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近20年来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上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成果汇集一起成书的,这里面有很多关于中药临床药学的观点、认识与看法、工作方法及人才培养等都值得学习和参考的!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二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他在地产药材研究上的认识、体会、做法,各论部分介绍了他围绕50余种地产中药开展了综述、鉴别、化学成分、药理及毒理作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其中很多的地产药材研究如三角草的研究、广东土牛膝研究、蛇泡簕的研究、沉香的研究等成果不仅都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奖,而且对于指导一个中药工作者如何开展对所关注的地产药材的
近年来,全球刮起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之风,药食同源食品不仅在我国有很大需求,而且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我国以草本为主的功能性食品和植物提取物饮料正在如火如茶地开发和应用,花果茶、花果酱、运动型饮料、功能性饮料是其中的胶校者和排头兵。但这些产品在国内的研发和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随着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功能性食品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但和国外相比较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拓展空间。本书概述了药食同源的定义与内涵、历史发展及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并对114种药食同源药物的药理作用、食疗应用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此书具备重印价值。
本分册为梅全喜教授论药史本草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梅全喜教授对李时珍《本草纲目》、葛洪《肘后备急方》及本草考证方面的研究。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梅教授对李时珍生卒时间及《本草纲目》学术价值、药学贡献、具体药物等研究,第二章主要介绍梅教授对葛洪生平、药学应用、临床学术及《肘后备急方》医药学贡献等研究,第三章则重点介绍了梅教授在医药古籍药物考证、道地药材与地产药材考证、方药与药物应用考证等药物本草考证研究内容。本书对梅全喜教授在药史本草研究方面取得成绩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融合了梅教授药史本草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对于学习梅教授药史本草研究经验,研究药史本草考证者以及热爱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信本书出版必定能为启迪后学、繁荣学术、推进药史本草研
本分册收载了梅全喜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40年来在医院中药制剂、中药炮制及中药药性理论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对医院中药制剂发展的探讨和43种医院中药制剂研究实例,对提取工艺、质量标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对中药传统炮制理论以及常用中药槟榔、何首乌、附子等中药炮制方法进行了文献挖掘整理和实验研究,为传统炮制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医临床合理选用炮制品提供科学依据;对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如中药的毒性、配伍、用法用量及煎煮方法等进行的研究与探讨,可谓他一生科研业绩之中关于中药制剂与中药炮制方向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