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宇宙整体的运动、观测宇宙大小的方法和表明星系退行的观测证据,以及作为大爆炸火焰遗迹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基本特征;简单介绍了关于宇宙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成功与不足;本书后半部分还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的工作,说明宇宙未来会收缩,计算了宇宙年龄和下一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后,本书设想了人类躲避宇宙收缩的一些可能方法。
1781年,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因发现天王星而举世闻名。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发现。赫歇尔的发现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宇宙要比肉眼所见的大得多。 天王星的发现确实是赫歇尔的知名成就,但正如本书所言,他的成就远不止此。赫歇尔早先是个成功的音乐家,35岁左右开始从事天文工作。他和妹妹卡罗琳(Caroline Herschel)一道开创的天文学研究方法沿用至今。在乔治三世国王的资助下,他们组建了一架高达12米的巨型望远镜用于巡天,并将观测到的天体绘制成表,成为编制现代星图的先驱。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我们所见到的恒星仅仅是茫茫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威廉·赫歇尔凭借其聪明才智发现了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波长大于微波波段但小于可见光波段的不可见辐射)。而卡罗琳则将那些美轮美奂的星云汇编成了一份详尽的目录。 毋庸置疑,赫歇尔兄妹
本书是由丘成桐主编的 数学与人文 系列丛书中的第二十六辑。丛书以大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也适合中学数学教师阅读;它不仅适合数学领域的师生、研究人员阅读,而且也是社会上知识阶层有益的读物。丛书中的文章涵盖数学学科、数学家、数学史、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本辑是纪念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 2018)的专辑, 主题是 霍金与黑洞探索 。专辑从多个角度、具体而深入地介绍霍金的生平与成就,展现他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反映他在中国的影响,并报道他所从事的黑洞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我们期望本丛书能受到广大学生、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欢迎,期待读者对办好本丛书提出建议,更希望丛书能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约瑟夫 A. 安吉洛所著的《人类太空飞行》一书叙述了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人类飞越地球大气层,进入外太空的旅程。本书循着从太空时代初现,直至今日的空间科技的发展轨迹,对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宇宙飞船将人类送入轨道的发射能力以及太空飞行的安全性和危险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飞行器的基本构造、生命保障技术、空间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宇航员在飞行中的表现和科学家对未来空间技术发展的预测等。《人类太空飞行》还配有八十多幅黑白照片和绘画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人类空间技术的发展历史及重大事件。
本书是若干研究专题的合集,主题是天文学如何在中国文明早期形成发展并反过来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些重要特征。*章是历史回顾,第四章是方法论的讨论。有关早期文明与天文学的具体研究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展开:一是对考古遗迹或遗物可能的天文学含义进行阐释,第二、三、八章分别讨论大汶口文化符号、几个考古遗址、以及牙璋,属于此视角的研究;二是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谜题寻找答案,第五、六、七章分别讨论天圆地方、日影千里差一寸、以及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属于此视角的研究。天文学与中国文明早期关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书是作者进一步研究的开端。
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所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我们人来带来灾难。 这本《探索太阳系》是《走进大自然》书系之一,它将带你探索太阳系各大行星与彗星的奥秘,发现藏在这些行星背后的科学知识,让你一览宇宙世界的神奇之处。 你想了解蜜蜂的世界吗?想探索太阳系的秘密吗?请赶快来“走进大自然”吧,本书带你一一探索科学的奥秘。 本书为“走进大自然”系列书系之一,讲述太阳系星球的科学知识,文字简洁明了,是广大热爱科学的读者了解太阳系的绝佳途径。
《银河系》将带我们到银河中去遨游,对现代天文学做一次迷人的巡礼,同时通过对银河系的认识得到更多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线索。 银河系——地球、太阳和无数其他恒星的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眼中的神秘之物。澳大利亚人认为银河是天上营火发出的烟,美洲土著战士则将它看成是通往自己后安息所之路。后来,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把他们的望远镜指向银河,试图辩明它的形状,描绘银河范围内的星图。 然而,正如天文学家肯·克罗斯韦尔在《银河系》一书中所指,有关我们视之为家的银河系的出色的科学发现,是在近40年内完成的。克罗斯韦尔以他那阐明疑难概念的突出才能,将有关银河的当代思想清晰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他说明银河系大概是许多早期星系猛烈碰撞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球上的许多元素,包括在我们身体内奔流不息
\\\\\\\\\\\\\\\"当这个世界激起了你的好奇心,当你为自己的无知坐立不安,当存在的焦虑开始满溢,当你囿于困境无法抉择、当你无法承受现实之痛、当你不能保有开放的状态、当思维变得狭隘、当情绪不受控制、当心理失去平衡……在这样的时刻,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本书精选了世界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泰森与读者之间的101封书信,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泰森从宇宙的角度出发,解答了关于科学、信仰、哲学、人生中的大量问题。很多信里蕴藏着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体会过的那种渴望:寻找生命的意义,孜孜不倦地试图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和宇宙中的位置。这些问题既有来自专业人士的困惑,也有普通人的迷茫。通过这些提问与解答,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与现实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问题和困惑都藏在你所树立的宇宙观当中,跨出自我的维度,学
人类祖先仰望苍穹,但见星移斗转、日落月升,茫然和敬畏油然而生。宇宙从何而来?它终又会向何处去?对茫茫太空的探索,是人类科学精神的永恒主题。本书真实记录了数百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轨迹:奇异的暗物质、神秘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惊人的宇宙暴胀、玄妙的时空涟漪……抽象晦涩的科学知识.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娓娓动听的科学故事;三次宇宙学革命,又见证了科学家在探索旅程中所经历的无数坎坷,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当这个故事结束时.你会望见宇宙诞生那一刻的壮丽以及宇宙演化图景的辉煌,也会洞悉宇宙终将走向毁灭的归宿。
登月是一场骗局?南北半球浴室里水流的漩涡真的不同吗?只有在春分那一天才能竖起鸡蛋?真的有人看到过UFO或外星人吗?陨星会落在自家后院?……菲利普·普莱所著的《春分时节才能竖起鸡蛋吗(日常生活中de蹩脚天文学)》所介绍的24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谈资相关的个案都是人们对天文学的误解和滥用。《春分时节才能竖起鸡蛋吗(日常生活中de蹩脚天文学)》中作者以风趣的方式、引人入胜的文笔,揭、穿了各种蹩脚的天文神话、传说和阴谋,还我们一个真实、科学、有趣的天文学。
本书以介绍“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处理系统”和“中国地震前兆台网运行评价系统”两个软件中使用到的数学模型为主。这些模型很多是地震系统在长期的数据分析处理和台网运行评价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已经相对成熟稳定。对于那些尚不够成熟、或带有较强的行政或技术管理色彩的软件功能的数学模型,如各种报表、报告、图件、资料报送、日志编辑或检查、记录本检查、仪器故障统计等,则没有纳入《前兆台网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理论模型》中。《前兆台网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理论模型》在编辑时,去除了与特定软件有关的关于软件界面和操作等的介绍,只保留的模型的精华部分,即算法。作为前兆台网重要的模型之一,《前兆台网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理论模型》纳入了“十五”期间建设的前兆数据库结构模型。 本书旨在为从事前兆台网运行管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质量会使空间弯曲,并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 2016 年 2 月 11 日,科学家宣布 LIGO 探测到了引力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超越时空,实现星际穿越? 那么,时空是什么?如何超越?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 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 物理学圣杯 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约瑟夫 A.安吉洛所著的《太空天文探测器(太空先锋)》向读者介绍了现代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知识,从光学天文学、伽马射线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直到红外线天文学、紫外线天文学;还介绍了众多正在执行天文观测任务的太空天文台,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和即将升空的詹姆斯 韦伯太空望远镜等。 通过阅读《太空天文探测器(太空先锋)》,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天文学的发展史,还可以了解太空天文学的*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那些正在运行的航天器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太空天文探测器(太空先锋)》配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和珍贵的照片,还有许多杰出的太空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简介。
本书为迄今*部根据甲骨文资料全面研究商代天文历法问题的学术专著,就甲骨文所涉及的商代天文观、天学体系、天象观测和历法编算等问题,分门别类加以阐释,系统建立了殷人的宇宙观、天文观测与历法体系,对殷商史、商周考古学、天文年代学及殷商天文学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对百余年来有关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做了系统总结,通过对基本史料的深入鉴别与综合分析,考察学术研究的背景,对百年来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充分研析相关研究所利用的原始史料和研究方法,周加考辨比较,澄清利弊得失,*终实现去伪学而申真知的学术目的,因此本书也是一部有关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的学术史。
《中国蓝色产业带建设》对中国蓝色产业带建设的战略架构、建构范式等进行整体设计,提出了中国蓝色产业带建设的战略架构和取向,探究了蓝色产业带的形成机理与演化机制,列举了中国蓝色产业带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解读了中国蓝色产业带建设的自然地理依托和社会机构依托,分析了蓝色产业带建设的条件并富有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带建设、中国沿海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带发展的对策建议。可为国家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中国蓝色产业带建设》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批准号:GD11HYJ02),项目负责人为广东海洋大学张开城,本成果由张开城、徐以国、乔俊果共同完成,统稿工作由张开城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