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章,详细阐述了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典型应用,包括 第1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发展历程,第2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时空基准,第3章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4章卫星重力探测与地球重力场,第5章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第6章高分辨率遥感对地观测,第7章精密与特种工程测量,第8章海洋测绘与海道测量,第9章智能化地图制图与地图传播,第10章 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与可视化,第11章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第12章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本书以 认识珠峰 科考珠峰 攀登珠峰 测量珠峰 保护珠峰 五个篇章,全景呈现珠峰的壮美与神奇,再现了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增进人们对珠峰及青藏高原的认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书中首度系统展示了我国6次珠峰地区大型综合科考、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详细绘制了18条人类成功登顶珠峰路线,解读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路线及营地,沉浸式呈现攀登珠峰全过程;讲述了珠峰高程数字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首次登顶珠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采用大幅面超长拉页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以大量摄影图片、手绘插图、专业地图及信息图表,以及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一场珠峰知识盛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本书,共同感受地
《军事地质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归纳和总结军事地质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系统阐述军事地质探测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论述军事地质调查中涉及的重、磁等方法和技术应用;讨论利用地球物理重、磁等方法在进行军事地质调查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讨现有的技术、方法和研究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军事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对军事地质中的地球物理重、磁等方法的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研发、测试及仿真试验和场地试验等进行介绍。以求在复杂的军事地质调查背景下,相关学者和工作人员能更好地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获得更为准确的军事地质调查结果。
《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主要内容:地磁场是地球固有的基本特性,它与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紧紧伴随,成为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从形态学和物理起源两个方面介绍了组成地磁场的四个主要部分——主磁场、地壳磁场、变化磁场和感应磁场。主磁场约占地球总磁场的95%,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它起源于地球外核的磁流体发电机过程,构成了地磁场的优势部分,控制着地磁场的全球分布特征,并经历着缓慢的长期变化和极性倒转;地壳磁场(也称岩石圈磁场)起源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和感应磁化强度,它与地壳岩石组成和热状态有关,也与岩石形成时期的地磁场和现今地磁场有关;变化磁场起源于电离层和磁层的电流体系,虽然只占总磁场的1%,但是它包含着有关地球空间电磁环境和空间天气的丰富信息,并为地下介质电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盖,海洋在气候中扮演的角色对人类未来的命运越来越重要,因此,保护海洋也变得更加重要。怎样对海洋历史和生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更加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海洋呢?在本书中,我们尝试将人类活动与海洋自身紧密联系起来,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类在逐步探索和开发海洋的历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海洋。
本书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应用方法。全书由基础篇和应用篇组成。基础篇包括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传统色度学和现代色度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涉及颜色科学领域发展的色貌模型和图貌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应用篇奠定基础。应用篇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三章,主要介绍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特别对ICC颜色管理系统、wcs颜色管理系统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书是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研究生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光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学科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盖,海洋在气候中扮演的角色对人类未来的命运越来越重要,因此,保护海洋也变得更加重要。怎样对海洋历史和生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更加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海洋呢?在本书中,我们尝试将人类活动与海洋自身紧密联系起来,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类在逐步探索和开发海洋的历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海洋。
《中国地震测定参考速度结构研究》搜集整理了我国约1500个地震台站近年记录到的19万个天然地震及爆破事件、265万余条数字化震相数据,应用走时参数反演方法获得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区域双层地壳和莫霍面的速度结构。通过典型地震精定位事件、爆破事件、塌陷地震事件、水库地震事件校准和PTD方法深度校核等一系列方法对其进行了检验。书中详细介绍了各区域地震台网数据挑选、模型建立、参数筛选、震例检测的相关理论及实现途径。新的模型参数为我国地震测定提供了更合适的速度结构。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区域地震台网在地震速报和编目中正式使用该速度结构。《中国地震测定参考速度结构研究》是一部具有原创意义的集体合作的著作,研究资料翔实、丰富、可信。对地震学研究具有的应用价值,也可供地球科学和大中院校教
《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以流域水文循环、产汇流模拟计算为理论基础,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水文预报实践中常用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中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以应用广泛的新安江模型为代表,以及它的一些有特色的改进模型,如蓄满-超渗兼容模型、垂向混合模型、ARNO模型和VIC模型等,并从理论和应用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以TOPMODEL模型为代表,并建立了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半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最后详细介绍了TOPAKI、MAKESHE、IHDM和ARC/EGMO等4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可供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中收录世界上500多种化石,配有1500余幅彩色照片,内容、编排系统,使读者能轻松掌握鉴别化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对收录的每一种化石均有详细的论述,色彩绚丽的照片将每种化石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其主要特点和显著特征跃然纸上。 《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向化石爱好者介绍了化石的概念、分类、收集化石的方式,并对如何鉴定化石提供了实用的建议。书后附有简明扼要的名词解释。
《江苏省基本水情手册》是在全面查清了江苏省江河水系基本情况,查明了水利工程设施的数量和能力,摸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了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的基本上,将普查成果核心内容进行汇编,形成了江苏省基本水情手册。
《河南省地震构造特征》在收集整理河南省及邻区区域调查资料、城市活断层资料、石油与煤炭部门的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尤其是根据石油部门资料,重新厘定了新近系段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将新生界新近系进行详细的划分与对比,落实河南省不同地区新近系的分布、厚度特征,为下一步新近纪断裂体系识别研究奠定基础。
本书介绍了非线性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地学诸学科(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生态等)研究中的应用。内容涉及稳定性理论、分岔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有关的应用绝大部分都是作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有关科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全面,论述透彻,方法严谨,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易于掌握和应用,适合地学类各科学科、各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从事非线性理论应用的科技工作者。也可作为地学类各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的教学、科研参考书和工具书。
本手册是为了更好地执行SL278—2002《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DL/T5051—1996《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和SL250—2000《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而编写的,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主要经验。全书共分两篇16章,包括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和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涉及基本资料和外业工作,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目标和遥测站网布设与论证,水文预报方案配置,通信方案与工作体制,通信组网方案,设备配置及软件功能设计,土建工程设计及投资概算等。 本手册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工具书,可供从事工程水文及有关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袁一凡、田启文编著的《工程地震学》介绍工程地震学相关的震害经验、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分析模型、计算方法、实验勘察和相关技术规定。包括:地震破坏作用类型;地震烈度评定及其应用;强地震动的特征,含地震动强度、频谱、持时、模型、地震动衰减、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等;地震动模拟,含震源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地震动预测,含工程方法和理论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含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以及场地效应。还介绍了结构抗震设计所需要的设计地震动,以及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作为工程地震学研究目的和应用。本书注重理论与震害、实验观测的结合;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的结合。《工程地震学》可作为地震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亦可作为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防震减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面向流域现代管理的新技术应用著作,内容广泛而新颖,反映了数字流域的发展理论与技术。本书分为9章和附录,系统论述了数字流域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框架和业务应用系统,以及数字流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流域模拟模型和常用专业软件,并对部分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其中,业务应用系统涉及数字防汛、数字水资源调度、数字水保、数字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数字流域关键技术涉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集成技术,多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流域模拟模型技术,流域模型的检验与比较,协调大尺度和跨学科模型集成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流域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阅读或参考。
本书以固体地球为主体,系统地论述了地球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近20年来国际和地球动力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从固体地球系统的观念出发,重点讨论了与地球动力系统有关的固体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及上地幔应力状态,地球内部热过程及地幔动力学等动力学过程。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研究生,大学地球科学高年级学生和从事行星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开发的虚拟仿真应用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宏观地震灾害场景、地震救援现场场景、单兵操作废墟场景等不同分辨率的虚拟地震灾害场景,通过人在回路的仿真技术,为受训者提供一个“看现场、做决策”的沉浸式的虚拟训练环境,并可对训练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系统突破了分布式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维人机交互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应用技术》可为外虚拟仿真技术、救援技术等相关领域专家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紧急救援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的使用手册。
全书立体呈现了地球上庞大的地理实体——海洋的全景:从海洋的起源、演化,到海岸、海山、海岛、洋底、洋流、潮汐、气候现象、纷繁多样的海洋生物,以及世界海洋的地貌图集。同时,本书配有近5000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清照片和彩图,包括卫星图及绘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不同海洋事物的鲜明特征,将自然界的神奇与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科学和美学价值
本书以固体地球为主体,系统地论述了地球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近20年来国际和地球动力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从固体地球系统的观念出发,重点讨论了与地球动力系统有关的固体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及上地幔应力状态,地球内部热过程及地幔动力学等动力学过程。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研究生,大学地球科学高年级学生和从事行星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有关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