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中美是气候变化领域的两个大国,缺乏任何一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以及两国的充分合作,都难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然而,对于中美双方而言,对于对方都存在许多误解、怀疑乃至不信任,对双方展开积极合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有鉴于此,来自中美两位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试图站在自身和对方的角度,来解释中美在气候变化政策领域存在的差异,以促进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政策的更好理解,有利于两国的进一步合作。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项目资助精品教材:大气科学概论》是在参阅大量有关的教科书、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编写而成的。在内容上力求完整、准确而又简练地阐明大气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达到学术性、可读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项目资助精品教材:大气科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篇的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现象、大气系统的能量收支与平衡、大气运动的规律与特征,探测篇的常规气象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原理及其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预报篇的气旋和反气旋、气团和锋、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季风与中国雨带、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及气候变化;应用篇的农业气象、气象能源、交通气象、健康气象和气象防灾减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项目资助精品教材:大气
1000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至为关键、祸福相随的升温期。长达500年的温暖气候,让全球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让欧洲步入兴盛期、复活节岛立起巨石像,却也让中国北方发生大饥荒、吴哥窟加速覆灭、玛雅文明土崩瓦解。作者运用考古学知识,从北极区零星散布的古斯堪的纳维亚人铁钉、吴哥城淤积的灌溉沟渠中,交叉比对各种替代性气候资料,重现中世纪的大暖化现场!
《适应气候变化湖南战略研究》以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研究成果作支撑,突出湖南特色、区域特征,并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研究报告、各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湖南省区域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精辟分析了湖南省及各区域气候变化现状、适应情况,凝练出了湖南省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湖南省省级、区域级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行动方案和保障措施。 《适应气候变化湖南战略研究》可供相关行业和地方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气象、气候、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旅游、人体健康等领域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