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海洋》是一本译著,原著者为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专家学者。 近些年,中国在造船、海上贸易、近海能源勘探、捕鱼以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本书将中国作为潜在的海洋强国进行了公正综合的分析评价,回顾了明清以来中国的海洋政策,讲述了当代中国海上转型的情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中国置于更大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转变的案例 从波斯帝国时代到前苏联时代,总结了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该书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转入海上转型阶段,尽管仍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这样的转型证明是正确的,作者们认为这会是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非凡事件。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几十幅详细的地图以及积极分析框架,从而使读者
近几十年来,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威胁, 并正以空前的速度消失。在过去的几百年里, 人类活动导致物种自然灭绝的速率比历史上增加了1 000 倍。海洋哺乳动物、鸟类、龟类等海洋生物面临的灭绝风险正急剧上升, 渔业资源被彻底开发、过度捕捞或耗竭, 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正逐步退化, 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已成为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本书在评估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力, 揭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差异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措施。并以大连庄河市作为典型案例, 构建不同海域使用类型、利用强度和保护政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
本论文集精选了与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12篇,分为海权思想研究、海洋观念与海洋治理研究、海洋经济与贸易研究、海洋历史研究、海洋非遗研究、海洋文学与海洋意象研究等板块。所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多角度的研究,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集适合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对历史、经济、地理、华人华侨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尝试研究和分析如下问题: 性海洋治理规则普遍适用的困境何在?上述困境所导致的区域海洋治理的规则供给难题是否加剧海洋治理“碎片化”趋势?全球不同海洋区域创制和运用“本土化”规则以因应规则供给难题呈现出何种特征和趋势?区域海洋治理规则“本土化”对于缓解海洋治理赤字及其对 海洋治理发展趋势的效用与潜在影响应如何评估与应对? 本书主要聚焦区域海洋治理中的规则供给现状及其一般特征,就当前 范围内海洋治理的“多中心”“碎片化”“多元化”等问题背后的核心特质即治理规则的“本土化”这一问题,探索不同区域海洋治理规则“本土化”的不同路径和具体安排,分析这一现象对于未来海洋善治实现的利弊影响。
本文首先从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入手,探析阻碍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其次研究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探究影响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基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估算和检验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作用; 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本报告对五年来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报告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承担,是在以往编写 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因应形势变化和时代需求推出的新版报告。 内容主要由海洋文化理论、海洋史、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海洋民俗、海洋文学、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海洋历史文献九个分报告构成。另附有五年来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大事记。
中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多样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沿海地区乃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和资源支撑,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高涨的海洋开发热情和快速的海洋经济发展也对海洋,是近海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入21世纪,中国更加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可持续发展政策也在不断完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本书包括中国的海洋生态和资源、中国的海洋资源利用、中国的海洋防害减灾、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为建设美丽海洋、保护海洋环境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