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忠诚》由谢尔·埃斯普马克编著。 《忠诚》简介: 马丁·弗雷德,出生于1900年的瑞典老工人,也是20世纪瑞典工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不仅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而且还把这段历史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因此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人。小说开始时,弗雷德正要去参加一个瑞典工人代表团到欧洲的巡回访问,他一边准备行李,一边接受某家报纸记者的采访,小说便伴随着弗雷德老人絮絮叨叨绵绵不绝的叙述逐渐展开,一个关于 “忠诚”的故事,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一部社会史诗,浓缩在一个单独的、用尖锐笔触刻画的人物身上”向读者娓娓道来。
《温柔的野蛮人》取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作者和工人艺术家弗拉基米尔 包德尼克以及哲学家埃贡 蓬迪三人间的深厚友谊,也是赫拉巴尔向弗拉基米尔的致敬之作。这是一部回忆的拼贴画,把三位好友相处的点点滴滴拼凑在一起,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大家庭各个成员的故事,里面有成年人的梦想和烦恼、失忆者的故事、无法跟儿子沟通的母亲的孤独、面对疾病的心理挣扎、秘密冒险的代价、对旅行的渴望、对未知领域的排斥、在黑暗中光明的突然来临、邻居们的好奇心还有做决定前的犹豫不决等。 整部作品随着主人公对一件大衣的追寻展开,语言简洁、清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对各种情感进行了描绘,人物丰富,关系错综,故事发生地点散布欧洲各地,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自我,从结构和风格上看是索莱达非常典型的一部作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匈牙利音乐家贝拉巴托克因为公开反对纳粹而遭到迫害,被迫逃亡美国。我们遇见的正是1940年的一天,逃难途中,在法国南部的巴托克。敌人已经追上了他……
《失忆的年代》(Glmskans tid)是一部西方现代主义特色的长篇小说总集,由七卷较短而互相呼应但相对独立的长篇小说构成。卷《失忆》(Glmskan)出版于1987年,后一卷《欢乐》(Gldjen)出版于1997年。其它各卷分别为《误解》(Missfrstndet)、《蔑视》(Fraktet)、《忠诚》(Lojaliteten)、《仇恨》(Hatet)、《报复》(Revanschen)等。 这是瑞典作家埃斯普马克长篇系列小说继《失忆》、《误解》、《蔑视》和《忠诚》后的第五部:《仇恨》。本书主角是一位被谋杀的首相,在断断续续的意识流动中,为我们提供了他本人作为政治家的生存状况。
小女主人公梅奈尔不幸父母双亡,收养她的外祖母也于不久前去世。梅奈尔成了一个可怜的孤儿,只不过这个孤儿很有钱——她继承了外祖母的一大笔遗产!然而,围绕着这笔遗产,梅奈尔遭遇了窃贼、杀人凶犯、愤怒的疯子,甚至幽灵,同时也揭开了这个家族多年以来的秘密……幸好与两位既古怪又年迈的女士相遇,她未来的生活也随之改变。故事就像一趟发现之旅, 是一趟发现爱、发现怜悯之心的过程。 ,梅奈尔的心中终于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因为两位年迈的女士还有她们的小猫咪给予了她应得的爱。
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Arnost Lustig,1926年生),犹太裔捷克小说家、剧作家,出生于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5岁的卢斯蒂格由于犹太血统,先后被关押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的几个集中营。1945年,因美国空军轰炸,卢斯蒂格奇迹般从驶往德国达豪集中营的列车上逃脱。他的全部家人几乎都在大屠杀中遇害,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非比寻常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作家细致敏感的写作风格。 战后,卢斯蒂格边学习新闻,边做记者,在布拉格电台工作了几年。1948年次中东战争时期,卢斯蒂格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往以色列。20世纪50年代,他任电影编剧和捷克《青年世界》杂志文化专栏主编。根据他的剧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如《为卡特琳娜·浩洛维佐娃的祈祷》《天国护照》《夜之钻》和《蒂达·萨克索娃》等,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 1968年“布拉格之春”
高中生维多利亚与老师的恋情曝光,这让青春期的女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秘密——一个黑暗的、让她们惊恐万分而又充满未知的秘密。蠢蠢欲动的渴望,和随之而来的落寞,让女孩们意识到青春就是一场关于成长的彩排。于是,教室成了她们的排练舞台,在那里她们练习如何吸引与操纵他人,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了表演。校方决定以这场师生恋为蓝本排演一出年终大戏,现实与舞台不可避免地彼此交错,直到公演的那一天……
《泰戈尔诗选》收集了诗人六部诗集中的作品及他晚年一些零散却重要的诗篇,是一部相当重要的英文诗集,《泰戈尔诗选》的 的特点是带有象征主义色彩,泰戈尔采用富有生命力的词汇搭配、静物动写,给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生命,构成的画面活泼、有生气。泰戈尔的这一手法,冲破了意象上的不协调,达到了意念上 高的协调。在不真实中创造了 高的真实。诗人把抽象的情绪,赋以具体的颜色、形象并且给它以千姿百态的动感。诗人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生命化,比传统的手法有 大的表现力。这种不协调的搭配,扩大了词汇自身的内涵,给人 充分的联想,使诗歌增添了 幽远的韵味。这部优美、宁静的诗集以及它所体现出的浓郁的东方色彩和诗人的哲学思想于1913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