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诗书系列一 《枕上诗书:一本书读懂*美古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诗词精选。 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句都是情怀 字字都动情,句句是人生 枕上诗书系列二 《他们有才,亦有爱 : 宋词中的缱绻爱情》 比宋词更动人的,是宋词背后的情事 你所知道的宋词,你所不知的一往情深 枕上诗书系列三 《枕上诗书:遇见*美唐诗》 唐诗如歌,说不完的明月烈酒 唐诗如画,绘不尽的岁月河山 枕上诗书系列四 以词牌为引,词作人人生故事为线 带你领略宋词的清丽婉转与风流多情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世纪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 赫尔岑所说的 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 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 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
本套书以四季为序,精心编排为《春 希望》《夏 成长》《秋 收获》《冬 温暖》四本。每本书均精选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深情抒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寻。内容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世间的温情脉脉与积极情绪,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生活画卷。
《迟子建散文典藏》是迟子建的散文自选集,包含《光明于低头的一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锁在深处的蜜》《我的世界下雪了》《云烟过客》5部,全方位呈现迟子建各个时期散文代表作。迟子建的散文,内容涵括漠北风情、童年记忆、哲思感悟、行旅感触、作家生涯、记人怀人等方面。这些来自极北寒冷中的温情文字,明亮晶莹、丰厚典雅,展现了极地的风情之美,温暖的伤怀之美,诗画的意境之美。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讲述了经历六世转世的西门闹和蓝解放讲述他五次转世成动物所观察到的人的生活。莫言用鬼才的叙事手法让作品中出处处充满惊喜,看似满纸荒唐,却又无比真实。严肃的主题,在他戏谑的文风下让人发笑,笑中带泪。
刘心武 生活智慧 两部曲汇集了作者多篇经典散文、随笔,两册分别以 读书 和 生活 为主题,讲述了作者在文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种种思考和感悟,以及对身边亲友的追忆和怀念,让读者能跟随作者一起感受文学之美,品味人生之味。
“生活美学家”“香港最后一位四大才子”蔡澜写给大家的处世之道三部曲:《人间清醒》《人间至趣》《人间好玩》!文章篇幅短小,一朵花里见世界,有心人自会从蔡先生这本文字里感受到活出人间清醒的智慧,也有可能帮助到有心人找到更好更通达生活的路。蔡澜为人幽默风雅,以鲜活、生动的文字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与读者分享他的识见。他说:“为了喜欢写而写,才是一个真正的开端。除了文字之功,还要够真、够坦白。”一篇篇的小品文,真切动人,令人感到趣味盎然,惭惭地,便会感受到一点一滴的生活哲学从文字中渗出来。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3)》由冷成金著
1971年,巴尔加斯·略萨在攻读博士学位时, 欣赏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这位秘鲁作家深入研究了自己的文学伙伴在当时创作的全部小说,于是诞生了这本精深而厚重的博士论文。然而,两人在1976年突然决裂,本书随即遭到雪藏,直到近五十年后,《百年孤独》的作者已不在人世,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领域的重要专著才终于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出版。在小说家之外,巴尔加斯·略萨也是一位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他为哥伦比亚作家所作的详尽传记, 展现了他极其扎实的精读功力,细致入微地拆解了哥伦比亚作家当时的每一部作品。他向世人雄辩地证明,即便在 、 挑剔的批评者眼中,从《枯枝败叶》到《百年孤独》的每一个细节仍都是站得住脚的。
《文化苦旅 修订本》 《文化苦旅 修订本》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抢先发售出版,是余秋雨先生在1989年起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