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生于诗礼世家,父子三人被誉为 三苏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次是45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谪贬当然是苏轼的人生逆境,但这种逆境却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
内容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生于诗礼世家,父子三人被誉为 三苏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次是45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谪贬当然是苏轼的人生逆境,但这种逆境却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
1942年弘一大师圆寂后,他的弟子、旧友等多人追记了悼念文字,另并收录了其在世期间友人的相关文章,辑为《弘一法师永怀录》,并于大师圆寂一周年时出版,当时仅印发l000册,六十多年过去了,存世量极少。 本书的作者包括:大师出家前的旧友、同事、学生;受大师感奋激动的私淑弟子;佛门弟子以及当时教育、文艺界的人士,其中不乏夏丐尊、曹聚仁、叶圣陶,丰子恺等名家。 本次出版,我们尽量尊重原著风貌,在此基础上,精选了大量弘一大师的照片和书法作品,以使读者了解其传奇人生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