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耗时近两年时间,于1938年6月出版了收全鲁迅著译作品的《鲁迅全集》。此书的编校工作由许广平和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出版和发行工作由上海复社负责。 初版《鲁迅全集》甫一面世便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时至 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版本。全书大致分为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均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分为二十卷,各卷字数大致相当。 本次重版我们 限度保留了初版的文字内容和整体风格,以期完整重现它的原貌。在编校方面,除了将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之外,仅改正了原版里个别的文字、标点和知识性的错误,统一了一些经常出现的前后不一致的人名和地名等。原版中大量鲁迅习惯的用字、用
内容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生于诗礼世家,父子三人被誉为 三苏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次是45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谪贬当然是苏轼的人生逆境,但这种逆境却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
《中国古代书画家诗文集丛书:甫田集》变成于文徵明四十三岁时,按年编次,所收诗作始于弘治三年,迄于正德七年,共收诗六百七十一首,附录九首。《文翰林甫田诗选》上下两卷。初刻于嘉靖二十二年文徵明七十四岁时,分诗体编次,收诗一百九十一首。
为使更多的人了解汪应辰,并为人们提供研究的手资料,玉山县政协文史工作者以“善人愿载、思勉为善”为出发点,用时五年,收集汪应辰的生平资料,整理出版《文定集》,较为客观地反映汪应辰的学术思想和品德修养。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歌颂民族的善举,是一件值得称颂的好事。有古文阅读能力的青少年,也将从书中感悟至人阅世若云浮,荣辱沉浮心自定的有益思想。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做好每件事,干好天,努力促进江西东大门的快速崛起必将提供有益的精神支持。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优秀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