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的们率先走上街头,反对不平等的“二十一条”,火烧赵家楼。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走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推进了整个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时间到了公元1937年,中华民族再次遭受外来强敌的入侵,半壁河山沦陷。《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所要讲述的,便是那个年代中国学子们的故事……
战史是战术原则的基础,部队训练的依据,也是军人修养的经典。自古以来,有心的军人都努力通过深入研究战史,得到战场的实感,以求在生死关头懂得一个军人应如何行动,或者了解用兵的要诀。《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上下)》用讲战斗故事的形式把朝鲜战争的实战情况娓娓道来,它介绍了当时战场双方的作战思想、战术运用、作战保障的优长、各自的缺陷等等,既是一本有趣的战地报道读物,也是一本专门的战术性军事读物。相信这部《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上下)》会让你对朝鲜战争有个更深刻的了解。
周轶君,女,上海人,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2年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她的作品《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作为上海文汇出版社社庆佳作隆重推出。在加沙的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周轶君接触了大量当地人物和风情,与阿拉法特、亚辛、阿巴斯等有多次直接的接触。她把她的所见所闻通过博客的形式传达给可以观看到的每一个人,引起广泛关注。这些片段的集合汇就了这部作品,记录了她七百多天从进入加沙到离开加沙的整个历程。其间,死亡、仇恨、真情、矛盾,交错并行,充满了陌生而刺激的阅读趣味。
《论对话》一书的核心,旨在探讨我们如何交流和沟通这一问题。本书是在原同名书的基础上修改并增订而成的,是迄今为止记录戴维·伯姆对话理论最为详尽的著作。对话这一形式堪称与人类的文明一样古老。近些年来,围绕着“对话”愈发出现了众多的实践、技巧与定义。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声称自己“正确”,但我们还是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予以区分甄别,从而澄清它们各自的意图所在。基于此,本版本的《论对话》全面阐释了戴维·伯姆在这一领域中所做工作的根本意义、目的与独特性。
《深入藏地》一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徒步12万公里,历时4年考察西藏的历程。作者的足迹遍布这片神秘土地的各个角落,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到整个雅鲁藏布江;南到喜马拉雅,东到横断山,北到唐古拉,西到帕米尔;包括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藏东昌都、察隅、洛隅、门阳,东羌塘霍尔,卫地拉萨,吐蕃发祥地,藏地,阿里、西羌塘无人区; 通过了临近的印度、锡金、不丹边境和麦克马洪线,涉足尼泊尔加德满都以北地区。 古老神秘的高原、瑰丽荒凉的风光、传奇动人的故事。作者把个人的生命运动和哲学思考与雪域高原紧紧地结合起来,这是本书有别于中外人士描写西藏极地的重要特点,它是一部突破自我、超载极限、追寻生命意义和人格独立的血泪之作。
因为研究上山下乡史的缘故,这些年我结交了不少知青朋友。《无声的群落》的编委卢晓蓉和邓鹏二位,虽相识较晚,却称得上一见如故。这与其说是缘分,倒不如说是思想的契合。从一九六二年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到一九七九年这场运动接近尾声,十七年里一共有一千七百七十六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文革”前下乡的将近一百三十万。这一百三十万人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真正意义的“老知青”。一九六四一一九六五年,两万多名重庆知识青年到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这落户,邓鹏和卢晓蓉也在其中。俯仰之间,四十年过去了,大巴山知青已不再年轻,但这个群体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却依旧当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他们终于在最近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回忆文集《无声的群落》。捧读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我曾夜不成寐;主人公的坎坷命
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巾心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健康”的服务理念,坚持“规范管理、诚信服务,创新科技、开拓进取”的发展战略,正努力朝着让社区居民人人主、享有健康的目标迈进!
在侵华战争中,731细菌部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一幕,用“原木”也就是活人作细菌试验。本书从公开的、秘密的、国内的、国外的,包括敌伪档案,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材料,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仔细辨别与筛选,力争做到客观与准确,令人信服地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忍与暴行。 通读全书之后,读者定有共识:作家金河的文笔的感染力也是值得称道的。
本书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文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远见卓识。在这个学界如江湖的时代,作者在迟暮之年,回忆起与众多文化名人交往,仍情至不能已,或激越,或愤怒,或高兴,或悲痛,或忧伤。透过李幼蒸的独特经历,我们看到了西学东渐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痛苦抗争的一个缩影,同时还你一个至情至性的李幼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