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他远离城市,孤身一人来到这里,一切从零开始,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在静谧广阔的大自然里,他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与自然交朋友,与草木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此期间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
本书是萧楚女的杂文选集。先由青年个人修养问题谈起,主张青年以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且远大的革命理想,积极地投身于现实生活。随后论述了在当时中国,教育远不足以救国,革命才是救国的*出路。结合时事,控诉帝国主义对中国民众的压迫,并怒批当时一味退让的腐朽政府。而后指明我党与国民革命的关系,批驳了 醒狮派 对我党的恶意中伤。为因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觉前路迷茫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革命信仰之路。
在这里,人像垃圾一样被严格分类,正义像垃圾一样彼此交易,生命更像垃圾一样不值一文。 在这里,所谓体面的生活,不是来自人们做了什么事或做得多好,而是源于他们避开了多少意外和灾难。 在孟买国际机场旁写着 永远美丽 的广告牌背后,贫民窟安纳瓦迪的居民不时梦想着更美好的生活。 垃圾回收者阿卜杜勒梦想有个不嫌弃他身上味道的老婆,两人一起到除安纳瓦迪以外的任何地方安家;他的母亲泽鲁妮萨则梦想在安纳瓦迪有个更干净的家,要有一扇可以排放油烟的小窗户,要铺着像广告里那样美丽的瓷砖;厕所清洁工拉贾 坎伯梦想能有钱换一副心瓣膜,好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继续供养全家;热衷于调解邻里纠纷、从中捞取好处的阿莎梦想成为安纳瓦迪蕞有权有势的人物,让自己的女儿成为贫民窟头一个女大学生。 在都市的繁华表象之下,他们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诗人生平事迹的普及读物。通过对中国古代八位伟大诗人的介绍,梳理出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走向,可称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诗史。胡怀琛先生从个人的鉴赏喜好出发,对八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宗源进行了精到的论述,使读者在很短时间里得以了解中国古代主要诗人与诗歌的成就。附录《诗的作法》尤见胡先生融通新旧诗歌的学力,他游走在新旧诗歌之间,为诗歌爱好者打开了一条诗歌写作的门径。
《陈嘉庚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 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 。他为抗战奔走
1942年6月,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派出了88艘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而他们对面的美国舰队,仅有28艘舰艇。即便美国人事先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他们派出去的飞机,仍然被强大的日本海军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 然而,胜利的天平在短短5分钟内突然倾斜。美国人交上了难以置信的好运,他们以1艘航母、1艘驱逐舰的代价,击沉了4艘精锐的日本航母。 《中途岛奇迹》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作者采访了美日双方的多名指战员,用公正客观的视角,从两千多页的研究资料中还原了战役真相,揭示了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幸运女神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聂耳日记》收录了聂耳1926年6月至1935年7月间的日记,它既忠实地记录了一个青年音乐家的真实情感和艰难的人生旅程,又反映了30年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中可了解聂耳的生活、思想和他的斗争经历,学习他的革命精神。聂耳的一生,虽短暂,却足够耀眼:从1933年到1935年,三年来,他创作了37首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便是他光辉岁月的绝唱。他热衷音乐艺术,但更热爱祖国,在实现理想的途中,他将满腔爱国热情都倾泻在了音乐上,谱写出一首首唤醒国民的战歌。
在这本书中,他回顾了自己入宫做皇帝、三次退位、北洋军阀混战、被逼离开宫殿、在天津生活、成为伪满洲国皇帝和解放后接受改造的经历。这本书以客观的态度展现了当时的历史,也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感情。作者毫不回避地描述了那段历史,既没有掩盖真相,也没有隐藏事实,非常令人信服。
本书充当了一个写作名家与写作爱好者之间的媒介,是对17位非虚构写作名家的访谈,讲述其中每个人的写作生涯故事和成长经历,内容聚焦在叙事经验本身和新闻写作技巧上,是一本想要在新闻特稿写作、非虚构写作提高自己能力的记者、新闻系大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参考书。旨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了解非虚构写作,提供一种方法论,以便于研究者较全面地探讨非虚构写作这一话题。 书中采访的17位非虚构写作名家主要为国内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杂志主笔,分别是蔡崇达(特稿记者,非虚构作家)、迟宇宙(《南方周末》前记者)、从玉华(《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冰点周刊》主编)、杜强(《南方人物周刊》前记者)、冯超(《商业人物》副主编,商业人物报道记者)、何瑫(《智族GQ》中国总主笔)、蒯乐昊(《南方人物周刊》总
恋物,恋的其实是物品中每一份珍重而独特的记忆。 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甄选出爱不释手的随身物品,逐一拍照信笔书写,集成《日日100》《恋物物语》两本小书,追溯与之相遇的情境、共处的点滴,写下关于它们的情感与记忆。 将习以为常的随身物品和小心珍藏的宝贝们,再次拿在手上仔细端详,松浦的心底会浮现怎样的故事呢?故事令人感动,感动是一种真实。在书中,他写的是这些物品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