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岁月》详细记录了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在尼克松政府任职的头四年(1969-197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来自尼克松政府重要的书籍之一。 基辛格这部不朽的回忆录,记载了当时众多国际大事件,包括他本人赴巴黎与北越进行秘密谈判,直至越南战争结束;1970年约旦危机爆发;1971年印度-巴基斯坦战争打响;通过秘密渠道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面对面谈判,以限制核武器竞赛;秘密访华,并于1972年在莫斯科与北京召开了历史性的首脑会谈。在书中,基辛格同样记录了该时期的重大争议,包括老挝与柬埔寨事件, 和平在望 记者招待会,以及与北越的会谈崩溃,终导致了1972年的圣诞节轰炸等等。 纵览全书,基辛格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世界领导人的形象,包括尼克松、安瓦尔 萨达特、戈尔达 梅厄、约旦国王胡赛因、列昂尼德 勃列日涅夫、*与周恩
芝加哥大學夏含夷教授精研中國古代文化,其學術廣涉中國考古、上古史、年代學、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化思想史等諸多方面,與劍橋大學魯惟一教授合作主編的《劍橋中國上古史》及所著《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古史異觀》《重寫中國古代文獻》《海外夷堅志》《西觀漢記》《〈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變》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譽。夏先生與中國學界交誼深厚,對推動中西學術交流貢獻卓著。本祝壽文集由上海大學思想與知識史研究中心朱淵清教授及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蘇榮譽研究員主編,共收錄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思想史與技術史等領域的前沿學者論文30篇,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的们率先走上街头,反对不平等的“二十一条”,火烧赵家楼。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走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推进了整个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时间到了公元1937年,中华民族再次遭受外来强敌的入侵,半壁河山沦陷。《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所要讲述的,便是那个年代中国学子们的故事……
《深入藏地》一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徒步12万公里,历时4年考察西藏的历程。作者的足迹遍布这片神秘土地的各个角落,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到整个雅鲁藏布江;南到喜马拉雅,东到横断山,北到唐古拉,西到帕米尔;包括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藏东昌都、察隅、洛隅、门阳,东羌塘霍尔,卫地拉萨,吐蕃发祥地,藏地,阿里、西羌塘无人区; 通过了临近的印度、锡金、不丹边境和麦克马洪线,涉足尼泊尔加德满都以北地区。 古老神秘的高原、瑰丽荒凉的风光、传奇动人的故事。作者把个人的生命运动和哲学思考与雪域高原紧紧地结合起来,这是本书有别于中外人士描写西藏极地的重要特点,它是一部突破自我、超载极限、追寻生命意义和人格独立的血泪之作。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人类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1986年4月26日,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昆山之路:从穷山恶水走向小康》问世25年了。这部作品曾经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和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上海文学》等无法统计的报刊选载和转载。本版《昆山之路》除完整收录原版《昆山之路》内容外,还附有各界人士撰写的书评、专题讨论会纪要、媒体对该书的报道以及作者对相关情况的回顾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昆山之路”。 本书回顾了昆山创业的历程,描写了当年刚现雏形的“昆山之路”,作者通过对吴克铨等一批共产党人在艰难中成功开辟昆山经济发展之路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潜力,通过昆山的“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作了一番追寻和思考。“昆山之路”所创造的物质的尤其是精神的财富,不但激励今人,且将永远载入
本书稿为《马克思与恩格斯遗著集》影印本,底本是由德国弗兰茨 梅林编辑,于1902年由迪茨出版社出版,分为四卷。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良,内容全面。《马克思与恩格斯遗著集》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集,对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出版说明介绍了本次影印出版的《马克思与恩格斯遗著集》的版本,并细致说明了该版本存在的一些问题,供读者参考。
《深入藏地》一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徒步12万公里,历时4年考察西藏的历程。作者的足迹遍布这片神秘土地的各个角落,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到整个雅鲁藏布江;南到喜马拉雅,东到横断山,北到唐古拉,西到帕米尔;包括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藏东昌都、察隅、洛隅、门阳,东羌塘霍尔,卫地拉萨,吐蕃发祥地,藏地,阿里、西羌塘无人区;通过了临近的印度、锡金、不丹边境和麦克马洪线,涉足尼泊尔加德满都以北地区。古老神秘的高原、瑰丽荒凉的风光、传奇动人的故事。作者把个人的生命运动和哲学思考与雪域高原紧紧地结合起来,这是本书有别于中外人士描写西藏极地的重要特点,它是一部突破自我、超载极限、追寻生命意义和人格独立的血泪之作。
本书章介绍了声波的基本物理性质,使读者从物理学角度对声音有的了解;第2章介绍了听觉特性,即心理声学的基础知识;第3章到第5章介绍了音乐声学,主要将乐器的发声?理和音乐的听觉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使读者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从事音乐技术工作打下基础;第6章主要介绍了声波在封闭空间即房间中的传播特性,使读者了解室内声学特性和音质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对室内音质进行控制的目的;第7章介绍了声音信号电子加工和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本书还附带有一张CD,录制了78条听音项目,目的是使读者通过听音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相关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音响工程、音乐技术、音乐录音、音乐制作的人员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对实际工作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适合从事相关教学和学习的院校师生
编辑推荐: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的选译本,约为原书篇幅的11分之一,集中了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章节。该书思想超前,情感纯真,文体动人。这些墓畔的回忆是夏多布里昂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