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与那儿》副题为 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 ,《南方周末》在中国中部、西部和沿海各选取了一个村、一个镇和一条街,持续调查采访了10年时间,详细记录了三处地点的变化与转型,关注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思所想及荣辱沉浮,从而通过社会基层的细胞,管窥转型中的中国之变。 《这儿与那儿(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费时10年所记录的,是一段有意义的历史,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录了一位参加抗美援朝的汽车兵的战争经历和日本摄影家1965年访问中国时所拍摄的老照片,考证了一幅罗振玉1929年的全家福,刊登了一位知识分子在1950年的思想汇报和一位大尉军医在1961年前后的日记,等等。
《虎穴利剑 钱壮飞的传奇故事》描写了我党地下工作者钱壮飞在隐蔽战线英勇斗争的故事,内容真实、人物饱满、鲜活生动,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波澜起伏,富于传奇色彩。本书共十二章,讲述了中共隐蔽战线 龙潭三杰 之一、革命烈士钱壮飞的传奇一生。书稿着重描写了钱壮飞烈士打入中统特务系统的传奇故事:在 反围剿 期间,他向外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在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钱壮飞烈士截获并紧急传递绝密情报,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同时收录已发表的纪念文章六篇,以附录的形式放在正文后面。本书作为钱壮飞烈士的革命故事,是一本很值得青少年阅读的红色题材文学读物。
讲述的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己的一份传教梦想,从印度起航,远洋万里,乘船来到了中国澳门港,没想到,自己面对的却是极其艰难的传教环境。利玛窦认为,只有得到大明皇帝的允准,他的传教范围才能遍布中国各个地方。于是,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进京面见皇帝的愿望,他从澳门出发,一路辗转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遭遇了种种刁难和艰险,跋涉了十多年,终于抵达了北京。后来他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终留居在北京,直至去世。利玛窦的一生,是追求梦想的一生,其间的种种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儿没听课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头敲打着桌面。课堂的空气很紧张,学生们被吓坏了。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提问的通常是老师。他期待学生们还给他曾授予学生的正确答案。是的,中国的学生,起码我们这一拨人,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学会了如何对付老师的提问。可我们自己不习惯提问,更不被许可反问,那样是有悖师生之道的。
本书介绍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她是个平平常常的女孩,是北大物理尖子,是阳光女孩,是古典文学才女,是电子游戏高手。并写了她二十年来的成才之路等内容。书中父亲与女儿的教学互动还表现在父亲对待女儿的学科辅导上有独到的方法。在一次家长会上,父亲发现女儿所在的班级作文者不乏其人,而陈元的作文仅仅是文字通顺,在立意组材、整体结构上却显得平平。
《世纪木鼓》是第一部以纪实文学的样式反映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一个社会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民族———佤族在将近一个世纪,尤其在本世纪的后50年———新中国的50年中社会历史进程的作品。 《世纪木鼓》透过一个民族进步的“特例”,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我国50年来民族政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意义巨大的突破。在今天的世界新格局中,一方面是和平、发展与进步的主流,另一方面却是新“冷战”和大国主宰所造成的纷争,民族战争和民族分裂使国家解体,灾难频仍,又为大国竞争层辟出了角逐场,新世纪忧虑重重。 唯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民族和睦,安定团结。《世纪木鼓》的史证性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所谓“人权”问题一再责难的一记震聋发聩的“鼓”鸣,一篇无可辩驳的回答。 《世纪木鼓》通过对我党在马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再现“天眼”巨匠南仁东一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仁东经过二十二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中国天眼”。该书讲述了南仁东少年努力读书,青年刻苦钻研的时光,而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终身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品格。进入壮年,南仁东将余生献给了“天眼”事业。南仁东的一桩桩鲜明事迹,有力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本书通过南仁东建成“中国天眼”的经历,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在为“天眼”选址、建造“天眼”的整个过程中,在二十二年的艰苦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与“天眼”建设团队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以各种令人感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支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南
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骂遍天下名人,却安危无恙;身处乱世,却一生倨傲不逊;在立德立言上,自喜成就非凡。 横睨一世,卓而不群的,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犹如一则现代的传奇。从文坛慧星到人人口诛笔伐的大毒草,从论战英雄到十四年的牢狱之灾,被查禁的书有九十六种之多,始终坦然面对,顽强对抗,本忆旧和时代颉颃最忠实的自述。
本书将围绕着电视话语、现实和主体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电视话语所建构的现实影像和人的形象,探索电视话空间中公共性和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的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总论,探讨了电视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现代性的核心成就——主体——在影像时代的命运; 第二部分我们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话语发生的重大变化。 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选取了当前电视节目系统中一些主要的节目形态进行了分析。 在第四部分,分析了这一节目形态的特征和它出现的背景,以及它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分析了作为重要的象征性文本的春节联欢晚会。 第六部分研究了鲜明的体现了当代都市文化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偶像剧; 第七部分分析了能体现电视文化的日常化、非深度化和碎片特征的情景喜剧。
正值京城大暑时节,热浪袭人。这天新华社记者刘卫兵带来一部厚厚的书稿,是他的新著《随访连战的日子》。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这无疑是国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国共关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辛亥革命后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五四运动后两年。为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两党曾并肩战斗。以后百年来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因不同政见而分手,又为国家民族而合作。其间几多大事载入史册。如孙中山联共,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总之,凡握手合作之时,便是民族之幸,人民的福祉,这些事件也就成了历史的里程碑。现在,正值“台独”势力猖狂抬头、两岸局势复杂之际,国民党主席连战的访问,应是民族的福音,祖国统一大业的新进步。当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亮
车轮在平稳的轨轨上滑行,但是也隐藏着凶险。这个钢铁的庞然大物,每一次的出轨或者碰撞,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灾难并不可怕,在一次次的灾难中,设计者们完善着铁路交通的安全性能和协调能力,在灾难中,人类成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列车等交通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列车在给人类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其毁灭性也如影随形。一系列诸如列车脱轨、相撞、爆炸、火灾等灾难事故频频发生。不管是列车机械本身的原因,还是人为造成,这些重大事故灾难无不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忧伤。在绝境中,人性中最脆弱的一面将会显露无余,惶恐、不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都会一一涌现出来……但是也有果敢和坚强。
读程宝林的《一个农民儿子的村庄实录》仿佛看到一个独立在消费社会信息洪水中的文化发言人。从他的细嗅到他的怀想,令人时而笑意漾漾,时而轻松明快,时而为他的天真摇头,时而又为他的沉重一把揪住,难以释怀,恨不得哭一场才好。这,恐怕就是好文章的综合效力了。
梁实秋是台湾文献“主帅”。他的《雅舍小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梁实秋七十一岁的时候,与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外突然攫去了她的生命。 悲伤不已的梁实秋,写下感人的《槐园梦忆》一书。台湾远东出版社老板是梁实秋的挚友,以校对该书清样为名,邀请梁实秋到台北散散心。 梁实秋在台北偶遇比他小二十八岁的歌星韩菁清,竟然陷入热恋——传奇的恋爱。那些正沉浸于《槐园梦忆》的泪水中的读者得知梁实秋的黄昏之恋,顿时掀起“新闻风暴”。梁实秋的学生们甚至组织“护师团”,坚决反对老师的这一婚恋。 梁实秋和韩菁清的忘年之恋,经受了十三个春秋的考验。 本书作者多次采访了梁实秋夫人的韩菁清,以手资料写成这部纪实长篇,广受读者欢迎。台湾报刊评论:梁实秋的黄昏之恋,本应由台湾作家采写,想不到上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