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鲁博书屋肖振鸣主编。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此次修订,尊重历史,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作为原则,为读者提供一套完备的鲁迅作品集。
本书立足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生命维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瓦尔登湖》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欧美诗歌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再审视等方面,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了富于新意的分析,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怎样回归文学本位、如何拓展更为宏阔的研究视野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本书规模宏大,展示出自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成就。本书部分分册自1989年以来就已陆续出版。现重作装帧设计,全套七册以崭新的面貌一起推出。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个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如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等,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成就。
筆者於拙稿問世之際,不禁感慨萬千。追憶1978年,一代宗師余冠英先生曾耳提面命,囑我將《詩經》傳本中之異文逐一考辨,理清白文。歷經十餘年之前期準備,我謹遵師訓,會集来考,建類歸宗,循名貴實,認真辨析,求其正解、奈何於執筆時已是風燭殘年,老眼昏花,困難重重,力不從心。重任在肩,勉為其難,數易春秋,始成拙稿《詩經異文彙考辨證》。令人遺憾者,余先生於1995年不幸仙逝。書稿已成,首先感念恩師教誨,應以答卷謹呈先師;繼而惴惴於懷,唯恐書中多有瑕疵。敬希同道師友指瑕勘误,明以教我。由衷感謝!
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互文性这个词如此多地被使用、被定义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以至于它已然成为文学言论中含混不清的一个概念;比起这个专来术语,人们通常更愿意用隐喻的手法来指称所谓文中的文的现象,诸如:拼凑、掉书袋、旁征博引、人言己用,或者就是对话。但互文性这个词的好处在于,由于它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它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若干表现形式。诚然,文学是在它与世界的关系中写成,便更是在它同自己、同自己的历史搓系中写成的。文学的历史是文学作品自始至终不断产生的一段悠远历程。
本书著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达半个多世纪,在研究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写下了一系列论文。本书所选论文,一方面着重介绍学习、研究的切身情况、体会,另一方面评介若干重要的专书、专著。目的在于指导对古典文学有意深造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使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具有学习、研究古典文学的独立工作能力。 全书内容按性质分为六辑,它们是:一,学习、研究、撰述方法概论;二,研究情况和体会;三,关于古代散文;四,关于古代文论;五,总集专书评介;六,古文论专著评介。 著者认为,对有志于深造古典文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关键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在确定选题后,能找到各种有关的材料;能读懂这些材料,对其内容有准确的理解;能运用理论(特别是文艺理论)来分析这些材料,产生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