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为我国文艺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公约守则用书。该书从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建设委员会章程等出发,就各文艺协会文艺工作者如中国戏剧工作者、中国电影工作者、中国音乐工作者、中国美术工作者等的职业道德、自律、行为守则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戏剧艺术的教程。作者身为中国位戏剧专业博士,长期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以其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扩容了他在十年前于台湾出版的《话剧结构新探》作为给中国大陆戏剧教育的课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叙事性结构”,针对戏剧的形式、美学价值等作客观的阐述。下篇的“剧场性结构”则以开放的文风讲述了一百年来的戏剧。作为戏剧教育的理论性图书,本书以专业、客观、全面为特色,对于正在研究戏剧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值得推荐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
作者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出版本书。全书论述了中国戏曲的形成、唐宋间的戏曲状况、明清传奇和乱弹以及皮黄戏的勃兴等,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首先提出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兼剧作家、艺术理论家、思想者等多重身份的“新知识分子”,目前学界对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艺理论和泛文化领域。本书将其纳入美学的研究视野,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她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专题聚焦式的探讨。全书扣住桑塔格在小说创作、影像艺术和文论创作这三个创作领域来梳理其美学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进而认为其文艺创作中贯穿着对道德的思考和对艺术的思考,在整体性地“还原”桑塔格美学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以无原则批判的立场从语言、思想和存在三个维度对她的“形式论”、“新感觉力”和“风格论”的思想实质及其关系问题作出了分析,进而认为三者之间真实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生成的关系,切中了桑塔格思想本身,在学理表述上亦颇有哲学批判的格调。本书进而将风格、形式、新感觉力综合为一种结构,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素养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在历代文化典籍中。国学经典浩如烟海,重篇巨帙,释解纷繁,得失互见,广大青少年学生时力有限,常望而生畏。学生需要阅读经过整理的、撷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经典书篇,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涵养传统道德,提高语文素养。 《新编学生国学丛书》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整套丛书在充分尊重原选注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需要,规范文字,校订勘误,专为当代学生提供课外自读之用。 丛书原名《学生国学丛书》, 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之子系。(1926年至1948年期间陆续出版) 原丛书共60种,考虑到难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 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现删减为34种30册。丛书名更名为《新编学生国学丛书》。 基本保留
进入全球化语境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是现代化精神观照下突现出来的问题,有待于拓展和建构。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是很有成绩的,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扩大了我国文学研究的空间,显示了学术的开放和进步,但面对新的21世纪,如果我们把这一研究领域仅仅定义在文学范畴内的文本解读,或者是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历史的追踪,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将它放在当前新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研究这一特殊文学领域蕴含着的各种诗学问题,获得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来推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海外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流程,呈现出不同的状貌,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渊源,也有超越历史与国界时空的共同诗学话题,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有代表性文本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在异中识同,在同中探异,在
本书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是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著的文学专著,采用新的学术观点和著述方式研究宋代文学,指出宋朝文学主要涵盖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文学史的深刻研究的部分展现,是其时宋代文学发展史自觉建构的代表作品。
这部著作的成书,得益于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学习和思考,也得益于各位师长的教诲和启发。成书付梓之际,掩卷之余,仍不禁万分感慨。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值得感激之人,又一一出现在眼前。 首先出现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穿着永远一丝不苟,带着贵族气质的学者,他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王晓路教授。正是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和体系化,在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本书的主要思想,得益于与老师的讨论,得益于老师的启发。 接着是一位身材不算高大、却浑身透着干练和热情的学者,他就是比较文学界的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正是曹先生带着我们“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让我们接受中国文化经典的熏陶,“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词”,我们的学术储备多有赖于先生的教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 1926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七章,将清代词学的派别分为浙派和常州派,并从选本、评语、词谱、词韵和词话的角度进行分析,论及清词之兴盛“直接南北两宋”,是近代学者将“词学”作为学科的重要著作。
《孽海花》以苏州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孽海花》中笔墨 为集中也 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写他们的虚伪造作,写他们面对西方文明冲突时的庸腐无能。
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材之一,在教学上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相互配合。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课时及教学大纲与82级语文类同课相比有较大变化,本书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冯钟芸教授审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基本上,调整了篇目前重新作了注释,全书并为三册。 本书选编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计划教学的重点作品,即各时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兼顾题材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样性。这些作品按作家时代的先后编排;同一作家的作品,则才诗、词、典、文、小说、戏剧的顺序分类编次。它与教学计划的进度安全基本吻合。为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立足于疏通文字,尽可能简明扼要;有的地方则选列几种说法,供参考,对作家的生平事迹仅作简略介绍,一般采用通行的观点。
本书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是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著的文学专著,采用新的学术观点和著述方式研究宋代文学,指出宋朝文学主要涵盖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文学史的深刻研究的部分展现,是其时宋代文学发展史自觉建构的代表作品。
刘冬颖编著的《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为国学普及读本“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市面上对于庄子及其思想评述的书籍很多,《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则偏重于对于庄子思想与美学的阐述,使读者能够在全面了解庄子思想之余,能够跟随作者的笔墨一起体会到庄子哲思的唯美。
本书系武汉大学文学院“红烛”学术丛书之一。作者联系文论与现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立论,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中,我们如何走出古典文论、西方文论和现实状况之于文学研究领域的冲突,重建自己的文学理论话语与体系这一问题。